2021-4-10 | 職業教育
摘 要:試圖從多元論的思想出發,從三個維度分析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有機系統論、實踐經驗論和實踐活動論,為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研究提供了一個多元的研究范式,并探討了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的研究價值,以期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本質;多元論
盡管學校教育核心問題是教學.而任何形式的教學最終都要通過課程體現.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的標準和要求。課程問題在任何教育體系中,總是居于中心地位,因此,課程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當代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在職業教育研究領域內,課程問題的研究同樣居于重要地位,其它問題的研究也會不同程度的涉及到課程問題。但對職業教育課程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對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的研究,遠不如普通教育那樣深入。因此,從一定層面和視角探究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是十分必要,十分有價值的。
一、課程本質研究的典型觀點
什么是課程?課程的目的是什么?它如何影響教師和學生?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涉及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課程的本質是什么。對于課程本質的理解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課程的處理方法。在對課程本質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一)學科知識論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課程的本質就是學科內容,即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及這些學科知識的組成。他們強調的是,特定學科或學科群的事實、概念和歸納性結果。斯賓塞以此觀點為基礎,建立了以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近代課程體系。其特點是:1.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2.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3.課程是外在于學習者且凌駕于學習者之上的;4.從心理基礎而言,課程主要關注學習者的認知程度。
(二)學習經驗論
該觀點源于杜威對教育和經驗的定義,以及卡斯威爾和坎貝爾在20世紀30年代的看法.即課程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所獲取的所有經驗”。這種本質觀認為課程就是對學習者的經驗所做的處理.將學校中所有的事情,以及校外的事情(只要是有計劃的)都看作是課程的組成部分。課程是學習者本身獲得的某種性質或形態的經驗。其特點是:1.課程往往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設計的:2.課程是與學習者個人經驗相聯系的:3.強調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
(三)活動論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課程是受教育者各種自主性活動的總和。其特點是:1.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2.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3.強調活動的完整性、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4.特別重視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的關系。
(四)行動計劃論
堅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將課程的本質看做是一種行動計劃,或一種書面文獻,它包括達到設定目標或目的的策略。其代表人物即是赫赫有名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的作者拉爾夫·泰勒。這種課程本質觀認為課程就是由一系列的學習計劃構成.有起點,有終點,并有過程或手段,以便從起點能順利的到達終點.根據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決定什么樣的學習是重要的。
(五)系統論
系統論的觀點將課程的本質看做是一個系統.用于處理人與過程.或使系統運作所需要的人員組成和程序。這種系統論是一種手段——目的的課程觀。教育者根據這種課程觀決定采用什么樣的手段或過程,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二、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
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應體現在滿足社會和人的實際需要,包括社會實際需要、職業實際需要、學生實際需要。社會是職業的聯合體,社會的全面進步依賴于各種職業的協調發展。像人生主要階段都是在從業過程中度過的一樣.學生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都是在職業生涯中實現的,社會實際需要和學生實際需要也在職業實際需要中體現出來。因此.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應該能夠滿足社會實際需要和學生實際需要,這樣的課程才能既貼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又滿足學生的個人發展與就業要求。
在對職業教育課程本質進行的探討中,存在著兩條途徑:其一,從課程本質中衍生出職業教育課程本質。職業教育隸屬于教育系統,但又因其特殊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而有別于其它的教育類型。因此,單純從課程本質引申,加入職業教育特性而生成職業教育課程本質,而非從職業教育的實踐出發,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本質觀。其二.從職業教育實踐中提煉出職業教育課程本質。從實踐中生成理論是教育研究中一條有效途徑。因為職業教育實踐是動態變化的,而職業教育課程本質是靜態的、相對穩定的,所以從動態的教育實踐中生成靜態的課程本質的過程需要正確的理論引導和經驗總結。即只有在課程理論的引導下,結合職業教育課程實踐.才能提煉出既具有一定實踐基礎,又具備理論高度的職業教育課程本質觀。就其特性而言,職業教育是立體多方位的一種教育類型.它既具有一般教育類型所具有的學校教育特征,又帶有強烈的職業特性和社會性。因此,可以嘗試運用多元論的思想解析職業教育課程本質。
(一)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的過程取向——有機系統論
對于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的探討一定要緊緊圍繞職業教育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尺度進行.離開了這一標準探討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將會為理論而理論。職業教育歸根結底隸屬于教育范疇,既然隸屬于教育范疇就必定把培養人作為首要目標,而不是培養簡單的勞動工具。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簡單地說就是培養具備一定職業素養的合格公民。因此,職業教育的課程本質并不應僅僅體現為技能或知識傳授。這種對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的認識將直接導致培養片面發展而不是合格的人才。職業教育與其它類型教育的一個顯著區別在于其培養的學生掌握了足夠的實際生產技能和相關知識,能夠直接走向社會,走上職業工作崗位,越是如此.越應強調職業教育培養的人首先是“社會人”,其次才是“職業人”,必須將追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價值取向。全面發展的職業人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具有從業的定向性和廣泛性。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應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術技能、具備從事某一職業的素質,還應具有適應未來崗位變化的文化科學知識基礎,能在相近職業崗位領域內發生能力遷移:具有社會活動能力.具備今后多次創業和廣泛就業的潛在素質,包括創新精神、良好的個性品質、善于學習以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第二,具有良好的公民素養。作為“社會人”.其必須具備高尚道德和發展潛力,不但具有職業道德、敬業精神,還應有法制觀念、誠信、公正、民主、愛心等基本公民素養。將這兩點完美呈現.追求的就是全面發展的人。知識或是技能的傳授只能作為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的一個組成成份,并且是顯性成份.而成為社會人所應具備的其他素養,例如態度、情感的歷練則隱藏在整個的課程系統中。由此可以認為,職業教育課程本質就是由多個構成要素形成的有機整體。職業教育課程本身并不是一門門獨立學科,而是一個有機、動態的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了:主體要素,即課程的受眾者和實施者;客體要素,即各類課程信息,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載體構成;條件要素,即課程實施環境、手段、方法等。只有這些要素和諧,并穩定地形成有機整體.才能從根本上達到預定的課程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梢姡R或是技能的傳授并不能作為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只有將學習課程的過程變為學生學會生存,鍛造職業精神,做有公共素養的合格公民的過程,職業教育課程的社會功能才能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