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拓展行政職業能力
根據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精神,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以考慮從以下層面著手:改變政府職能的現在與未來定位,要改變多年來傳統的“婆婆”角色。搞好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公用事業等領域的規劃與投入,必要時,運用法律的、經濟的手段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調節。要堅決退出傳統的對經濟領域的干預,完善管理機制,創造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的不同經濟主體參與和競爭的市場環境,維護社會及經濟領域的公正與秩序。
二、切實提升用人的適應性機制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這對于堅持新時期干部選拔任用的根本標準,按照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選好人用好人,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提升經濟不發達縣域用人機制,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要想好用好堅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有高度革命工作責任心和責任感的干部;二是要切實走黨的群眾路線方針,實實在在為群眾謀利益的,得到群眾公認的干部。三是堅持用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風選人。形成嶄新干部人事制度,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廣納群賢。健全和注重以正確科學發展觀考核評價,創新完善考核、考察,強化民主制度。用好的作風選人,必須嚴格遵守干部工作原則,堅持任人唯賢,不搞任人唯親、唯近,堅持集體討論決定。
三、樹立全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現實定位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指出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這給樹立全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現實定位提供了指針。思維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成效,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要興一方經濟,保一方安寧。一是要質量化、規模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立足地方,強力發展豐富的、有特色的、上品牌的農業,增強市場生存空間,突破市場份額,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二是注重民生,要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實抓好,扶貧開發做到真扶貧、扶示范,促發展,奔小康。三是下力盤活當地及周邊城市經濟聯系。高起點規劃建設興城,促進人口、產業往當地城區及周邊集聚,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深度求經取寶,適度延伸發展其他新興產業,打造地方經濟發展業態。四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既要注重打造硬環境,搞好地方經濟發展的硬件基礎建設,也要營造軟環境基礎建設,挖掘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利資源,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四、拓寬融資渠道,合理配置資源
資金是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資金不足,必然嚴重制約經濟發展。要全方位突破資金制約的瓶頸,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克服困難,千方百計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同時積極合理配置資源,開展大招商活動,為縣域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明確地指出: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這表明在改革道路上,要強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中的作用。強化地方發展與市場環境的接軌,要搞好對內強化基礎。要圍繞當地的資源、能源、產業與人才優勢,結合主導產業發展,完善了自身包裝,拓展發展空間,利用網絡技術,健全商務網絡平臺。另外要激活民間不同的可利用的資本投入,須制定一系列扶持激勵政策與機制,鼓勵進行多層次創業。對外強化融資對接平臺,充分發揮地方的人才、資源優勢和自身創建的地域基礎優勢,強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發展戰略,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強化招商力度,為吸引外資搭建平臺。
作者:趙景媛 單位:遵義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