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陵江流域地方特色民歌豐富,但傳承和發展陷入了困境,我們要采取有效對策,做好保護、發掘、推廣工作,加大民歌整理和研究發掘工作,做好人才培養,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促進文化繁榮。
關鍵詞:嘉陵江流域 地方特色民歌 困境 對策
巴蜀之地歷來是我國經濟富庶之地,也是文化繁榮之所,有漢代辭賦大家司馬相如,有詩仙青蓮太白這樣的泰斗級文豪,更有不同風格的民歌風情。嘉陵江流域地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民族結構,孕育出了燦爛的民歌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嘉陵江流域的居民也在經歷更多的生活變遷,民歌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在發生著悄然變革,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也陷入了困境。
一、嘉陵江流域地方特色民歌發展傳承受困的原因分析
(一)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嘉陵江流域民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能夠保持,根本原因是文化生態環境長期穩定,社會經濟發展較慢,生產和生活方式長期保持相對穩固,尤其是人口非常固定。人口流動不頻繁,外來文化影響非常有限,嘉陵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環境在孕育地方特色民歌的同時,不便的交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也對民歌起到很強的保護作用,少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消解。
今天,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傳統落后的農業文明和封閉環境發生了徹底變化,工業和商業文明,不斷改變的交通條件和日益開放的社會格局,使得嘉陵江流域已經走向了現代化,當地居民大量走向城市,走向全國各地,更多域外人員進入,人口流動和變動更加頻繁,民歌生態文化環境重大變化嚴重沖擊了地方特色民歌的生存和發展。
(二)民歌資源不能得到更好的整理和發掘
民歌是一種地域性音樂,不僅要記錄一定歌詞,還要通曉特殊地域的音樂和傳唱方式。民歌是活的藝術,不是文人專門創作,盡管會有人收錄一部分,但更多是靠口頭傳唱流傳。民歌資源需要專門整理,并做好發掘,深入研究,以此來形成更好的研究和保護,這樣才能防止失傳。但是,嘉陵江流域地方特色民歌缺乏專門的研究人員,不能進行專業化、系統化整理研究,也不利于更好地傳播和弘揚,造成很多民歌資源面臨消失的危險。
(三)民歌傳承人才培養嚴重不足
民歌是活的音樂藝術,需要更多的專業藝人繼承和弘揚,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但是,嘉陵江地區缺乏更多的特色藝術學校,也沒有更為專業的培訓院校進行人才培養,造成特色民歌藝人嚴重短缺。
二、推動嘉陵江流域地方特色民歌傳承發展的有效對策分析
(一)加大民歌整理和研究發掘工作
民歌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承載方式,有著非常豐厚的文化內涵,體現民族的歷史、精神和審美,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各地文化部門需要加大保護和發掘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財力,做好發掘工作和整理工作。從當地或者其他地方聘請民歌研究專業人士,做好搜集研究工作,依托現在科技和影音技術,做好各種民歌的整理,搜集更多嘉陵江流域地方民歌,并從音樂學和文化語言學等方面,做好研究,以便更多人學習和傳唱,為繼承和弘揚做好基礎性保護工作。
(二)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民歌是流傳于民間、傳唱于生活的音樂的藝術形式,不是傳統的古典詩歌,能夠形成固定文字,并做好完善的整理和保存。民歌是鮮活的文化藝術,需要更多傳唱,才能真正做好保護,才能真正弘揚。針對人才缺乏的現實,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嘉陵江地區高等院校做好專業或者學科設置,在高校開設民歌課程,尤其是當地的職業技術院校,將民歌作為專業設置,或者將民歌作為一種選修課程開設,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接觸當地民歌,自然就會有很多喜歡并愿意學習和研究。同時,做好基礎教育階段的民歌普及工作,利用新課程校本課程建設,做好中小學民歌普及工作,打好最為堅實的基礎。
(三)加大品牌建設和推廣工作
民歌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資源,也是各地的最好名片,做好民歌品牌建設,加大推廣和發掘力度,讓更多人接受嘉陵江民歌,將民歌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學習和借鑒,也推動民歌的創新發展。尤其是能夠結合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將民歌作為一個重要的產品進行包裝,樹立品牌,擴大影響力。將一些非常經典的民歌做好藝術化包裝,與文化傳媒企業或者音樂人做好合作,將民歌打造成經典,也就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
基金項目:
1.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項目;“嘉陵江流域地方特色民歌的整理與研究”,(QYYJC1815)。
2.南充市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項目重點項目;“嘉陵江流域地方特色民歌的傳承與發展”,(NC2018A007)。
參考文獻:
[1] 徐大珂.談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和傳承[J].名作欣賞,2011(11).
推薦閱讀:大連民族學院學報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