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簡單地闡述了當代藝術的概念,對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并以中日當代優秀建筑大師作品本土化的創作理念進行比較研究,最后指出日本建筑師的創作理念對于我們今后的設計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藝術廣角》(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是一份綜合性的文藝理論評論刊物,它自創刊以來的一貫宗旨是:高舉當代性、綜合性、學術性的旗幟,密切聯系我國和世界當代文藝的發展實際,努力跟蹤當代文藝的發展走向,關注文藝創作和文藝鑒賞中的實際問題;重點對于當代國內及國外的文藝現象、文藝思潮、藝術家、藝術作品進行研究與評析;并把培養文藝理論新人、繁榮理論隊伍建設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一、引 言
當代藝術這一概念從西方來講,是指近20年以來發生的藝術現象,從編年史來講,“當代藝術”是為了劃分“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而單從“當代”字面意思來講,就強調了當下發生的,正在進行的藝術。在中西方當代藝術的背景中,中國藝術家經常在海外進行學術交流和教育,吸收了西方美學的精髓,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文化,也努力尋求新的藝術高度。當然,西方的當代藝術對中國的當代藝術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藝術家以西方的各種設計理念和方法為參考,在結合中國本土文化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創作風格,也更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藝術的概念,將其在本質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作為當代藝術的一個分支——當代建筑藝術,其發展也是多元化的。建筑師不斷尋求本土化,探索其內涵,并以自己的個性碰撞點找到本土文化,形成屬于個人風格的建筑設計,這也就是設計的本質。一批中、日建筑設計師對其進行研究,引起建筑界的巨大反響。如:貝聿銘、馬巖松、王澍、安藤忠雄、黑川紀章等建筑設計師,他們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特別是日本的建筑對于空間、本土文化理念的成功創造,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因此,日本建筑設計理念的研究將為我們的建筑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
在建筑設計作品中,將本土的傳統文化符號、裝飾文化融入到設計作品中,以此來突出本土的人文特征。而作為新時代的設計師,應該立足當下,把這種本土化的創作理念運用到設計元素中去。
二、中日兩國建筑文化的發展歷史概述
(一)中國建筑文化發展概要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當然,中國也有著深厚的建筑文化,孕育了很多杰出的建筑作品。 如北京的紫禁城宮殿,明清帝王的陵墓,八達里長城等。80年代前,中國高度重視促進區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裝飾格局。其中民族文化宮的中央塔樓,造型堅挺,是現代建筑的薄殼結構和懸索結構。70年代末期是中國的建筑風格樣式呈現多元化的局面。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重視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建筑的功能空間以及情感表達方面,日本建筑師已經領先于中國建筑師。
(二)日本建筑文化發展簡述
日本的早期建筑文化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第一次受影響是從中國的六朝時期開始的,后隨著佛教的傳入,奈良法隆寺成為木建筑范例,后又吸收了宋代的風格。
日本的現代建筑起步發展較早,成就更加突出。本世紀 50 年代,丹下健三的“廣島和平中心”標志著日本的現代建筑變得成熟。60年代,日本的現代建筑日趨成熟,出現了 “新陳代謝”理論。日本是常年多地震的國家,為了安全,一直限制建筑的高度,70 年代以來,日本的科學技術、工業和經濟發展躍居世界前列,其建筑也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以此來突出風格。如黑川紀章設計的東京中銀艙體樓,具有獨特的本國特色,磯崎新設計的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是日本后現代主義的杰作。90年代以來,安藤忠雄引領了嶄新的建筑風,他把日本建筑推向一個新的水平。安藤忠雄提倡以簡約的幾何圖案,構成豐富的設計效果。他的重大貢獻是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內在聯系。此后,以安藤忠雄為代表代表的日本建筑已逐漸成熟[1]。
三、中日建筑師作品本土化的創作理念比較分析
(一)傳統建筑構筑物本土化的比較
在現代的建筑師大潮中,傳統的建筑結構,如屋頂、柱子、建筑材料,由設計師創作并且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
中國的建筑設計師王澍,他設計了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運用了天井、漏窗、瓦片等元素進行設計。他大量使用回收舊磚瓦,利用手工建造方式,將其結合,形成可以隔熱的厚墻體系,這能有效減少空調的使用,建筑物的墻壁和斜坡欄桿是用廢棄磚瓦和工匠編竹笆的方式制作而成的。空間結構中墻壁表現的形式可以給人以巨大的空間吸引力[2]。
黑川紀章的廣島現代美術館的設計是對山墻元素的深入研究。作品中,傳統建筑——“藏”的山墻形象再次被引用,標志著中日建筑師的作品逐漸成熟,而中日建筑將逐漸融入國際主流[3]。
(二)傳統建筑符號元素本土化的比較
在當代設計中,一般使用抽象簡化技術來進行解構,重新組織設計的定位,使設計作品具有自身的價值。現代設計師把這種抽象符號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元素,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此時,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設計,如中國建筑師馬巖松在加拿大奪標的螺旋形方案,其獨特造型,有夢露性感身材的優美曲線,故被稱為“夢露大廈”。“夢露大廈”的橫線條和彎曲的曲線設計,正是受中國圓潤和曲徑通幽的文化思想影響,這種與環境融合的設計理念也是中國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產物。
日本的安藤忠雄,他的設計是以抽象的方式來表達其文化內涵。現在位于上海市嘉定區的保利大劇院就是他向現代人展示了一個豐富的大空間。他提倡將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多功能劇院的設計也是如此。劇院的外觀就像萬花筒,斜筒設計的不同角度的造型“穿孔”劇院本身。斜筒的盡頭是劇場,劇場的整體設計,安藤忠雄仍舊運用了幾何,正方、正圓、等腰直角三角形、曲線等符號元素。這些不同元素、不同造型在幾何空間中相互交錯,構成一個實用的功能空間。每個空間的不同位置,在每個時段的光影變化中,會有驚人的“建筑表情”。
(三)傳統建筑裝飾本土化的比較
當代建筑裝飾具有創新性,重視功能性,重視本土裝飾的發展,同時將其運用現代的簡化,抽象,變形來闡釋,使現代建筑與本土的支撐更加牢固在一起[3]。
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設計的作品,它的設計來源于蘇州古典園林的風格。在細節上用三角形的元素來突出造型,幾何形坡頂具有江南斜坡屋頂建筑特色,與周邊建筑的融合,仍有粉墻黛瓦色調,屋頂采用菱形的花崗石片,黑中帶灰的“中國黑”,其構造則用開放式鋼結構,給人以簡潔和明快之感。“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他在屋頂的中央開了天窗,自然光穿過金屬的木飾面,使光線和陰影交織在一起,給人一種遐想的空間。而在日本,將傳統的圖案運用到建筑平面上,丹下健三創作的東京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以最具創意的設計和令人驚嘆的室內空間而獲得成功,是日本建筑的頂級作品之一。
從上述對比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日建筑作品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兩國人民的審美趨向也不同,最終導致兩國不同的設計背景。雖然日本建筑吸收了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但也結合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藝術。從日本建筑的表現作品中更能感受到其特有的禪宗思想和自然本位的觀念,才有了日本當代建筑作品中的強調自然、神韻、平靜的共同特征。
四、對比結果綜述
文章通過對中日兩國建筑作品本土化的創作理念進行研究,對日本先進的設計思想進行總結:
1.建筑是以環境為基礎
對于大和民族的日本來說,其深受神道主義的影響,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從日本的設計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空靈的世界,這充分體現了日本建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2.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
日本是一個很有人文關懷的國家,大到國家禮儀,小到生活用品,日常交通。當然,日本的建筑設計亦是如此,其設計作品很注重人文關懷。
3.對于空間創造性的把握
我們可以從日本的設計作品中看出,設計師們對空間場地設計、處理手法及室內外空間交流等創作自如,在設計案例中也更多是以空間作為切入點。
4.對材料本身的準確把握
對于設計師而言,材料的質地是更重要的,而材料本身就是一個概念。另外,日本建筑學是研究抗震設計,新技術,鋼結構和新材料設計,這也是創作的重要手段。
五、結 語
在本文對于中日建筑作品本土化設計理念的對比中,雖然兩國具有不同的審美差異,但都仍具有借鑒意義。論設計作品的成功,我們不得不說日本東方理念是貫穿于設計作品中的,他們對這些理念研究得很透徹。而黑川紀章對中國的現代建筑另有一番看法。
“傳統有看得見和看不見兩種東西,中國化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用眼睛去看的,比如屋頂的形式,比如京劇,這是可以看得到的中國傳統文化。但對于看不見的思想、人的想法,這是一個感受的東西,無法用形狀來表示。把看不見的東西用抽象的方式來加以表現,找到這種表現方法,也就是抽象化是很重要的。我希望中國建筑在現代化的同時,應該有更多精神性的東西,我希望表現中國思想的建筑能夠越來越多。[4]”
對于設計師來說,要充分理解弘揚和批判自身,從而設計出更能體現中國本土化的建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多思考借鑒其他國家優秀的經驗,實現新空間的探索和生態環保的合理運用,以達到建筑與傳統的創作理念。
參考文獻:
[1]陳曉.日本現代建筑的傳承、演變與發展[J].建筑師,2006(1).
[2]王澍.設計的開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霍方方.建筑傳統的當代延展——解讀當代中日建筑師作品[J].2014(3):43-45.
[4](日)黑川紀章.黑川紀章城市設計的思想與手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1999.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