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職業教育
摘 要:“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一種典型,是市場經濟形勢下產業的訂單經濟向教育界滲透的一種表現,是職業教育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和改革趨勢而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農村職業教育中具有可行性,農村經濟社會轉型需要農村職業教育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需要“訂單式”培訓。農村職業教育“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制度構建要把握以下幾個問題:一要建立政府調控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理念。政府應加打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政府主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促進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二要以“訂單”主導農村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四要利用網絡教育推進農村職業教育。
關鍵詞:職業教育 “訂單式” 培養模式
“訂單培養”是市場經濟形勢下產業的訂單經濟向教育界滲透的一種表現,是職業教育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和改革趨勢而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近些年來以來,每到春節過后東南部沿海發達地區常常出現了招不到民工的“民工荒”現象。“民工荒”現象并非炒作放大,也非表明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短缺,它反映的是我國經濟發展與農民工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問題。而農民工文化素質低、就業技能欠缺是形成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應以市場為導向改革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重塑農村職業教育新體系。只有以市場為導向,創新農村職業教育模式,才能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步伐,解決“民工荒”問題①。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
所謂“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作為培養方面的高職院校與作為用人方的企事業單位針對社會和市場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簽訂用人訂單,并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進行合作,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分別在學校和用人單位進行教學,學生畢業后直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一種典型。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圍繞“訂單”建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圍繞“訂單”設置專業、開發課程、實施教學和進行教學評價。培養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專一,針對性強。
第二,專業設置的市場性。“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用人單位的需求為依據設置專業。市場緊缺什么專業、就設置什么專業;用人單位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培養出來的學生能迅速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
第三,課程開發的職業性。 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中,“訂單”是課程開發的基礎、用人單位對職業崗位的要求是課程開發的邏輯起點。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學校與用人單位一起根據“訂單”的要求確定培養目標及規格要求,通過對“訂單”所確定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的認真分析,構建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體系,并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學習任務,進而開發為具體的課程。用人單位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用人單位對職業崗位要求是課程開發的依據。
第四,育人過程的合作性。“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按照用人的意圖,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適合用人單位的“個性化”需求的人才。為了使培養出來的人才真正符合“訂單”的要求,保證用人的質量,校企雙方需要積極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人才的培養不再僅僅是學層次地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用人單位不僅為學校提供“訂單”,而且參與培養計劃的制定、參與培養計劃實施的全過程。為此,校企雙方都會充分利用現有的一切有利條件。投入相應的人、財、物,提供相應的教育設施、設備作為必要的支撐。因此,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更能充分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效率。
第五,校企接軌的無縫性。“按需培養、企業錄用”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學校為企業“量身定做”人才,“產銷對路”,使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使用的無縫接軌成為可能。當然,“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利益與風險并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它在實現學校、用人單位、學生的“三贏”的同時,也使學校、用人單位、學生三方承擔著一定的風險。人才培養的長周期性決定了“訂單”必須瞄準未來的市場、未來的職業崗位。今天的“訂單”是在對二至三年后市場變化預測的基礎上完成的。然而,科技的迅猛發展,市場的變化,職業環境的變遷并不是都完全按照預測的趨勢發生變化。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農村職業教育中的可行性
農村職業教育,是相對城市職業教育而言的,針對農村的經濟、地理環境、人文特征等區域特點而提出來,是指縣、市以下的經濟區域開辦的職業教育。一般來講,它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為農村培養各類型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大力普及和推廣農業實用技術與成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類型。一般包括中等和初等職業教育,其學校類型有: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職業初中及其相應的短期實用技術培訓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雖然是高等學校尤其高等職業教育推崇高的教育教學方式,它對提高學生就業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完全可以用來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技能,促進農村勞動的轉移,解決部分企業“民工荒”的問題。
(一)農村經濟社會轉型必然要求農村職業教育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中國農村經濟改革開放,實行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并行的體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1992年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大量農村勞動力由農業向工業轉移,由農村向城鎮轉移。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產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30.1%下降到2008年的11.3%,社會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8年的39.6%,勞動力工業化率由1980年的18.2%提高到2007年的26.8%,城鎮化率由1980年的19.39%提高到2008年的45.68%,非農化率由1980年的69.9%提高到2008年的88.7%。上述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使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兩大變化:一是向城鎮聚集;二是農科專業比例不斷下降②。“訂單培養”是市場經濟形勢下產業的訂單經濟向教育界滲透的一種表現,是職業教育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和改革趨勢而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農村市場化經濟必然要求農村職業教育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