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法律學
中國的改革開放又步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法制建設又一次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機遇與挑戰同在。我認為,十多年來我們曾經有過很多次機會,但并不是每次都能牢牢地抓住它。
經驗與教訓歸結到一點:法理學實在是很需要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多一點自我否定和自我批判精神。
因為,我個人認為,理論法學的現狀并不適應改革開放與法制建設的需要,而中國改革開放的未來與未來的中國法制又實在很需要能夠面向未來的中國法理學。
法理學需要從實際出發,深入實際,解決現實問題。它需要自覺地投入改革開放的洪流,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脫離實際,超脫現實,是沒有出路的。面向實際,才能面向未來。然而,理論畢竟是理論,理論法學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理論性。法理學有它自身的體系結構及功能作用,社會之所以要法理學,是因為法理學所具有的理論屬性能夠有助于社會進步。作為一門科學,它首先需要充實自身,其次才能夠為社會助推加速。
否則,我們必然總是處于一種“失重”狀態,搖擺不定,跟在時代的后面,做時代的尾巴。
在十多年的艱難歷程中,法理學可以說險象環生,危機四伏,與此不無關系。這個教訓理應記取。
法理學缺乏個性,與我們不能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有關。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但是,實踐中,教條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現象時有存在。
如從觀念推衍現實,夸大意志的作用等。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實事求是是它活的靈魂。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法的直接論述,大多數是為了徹底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
因此,如果我們把他們關于法的基本原理局限于他們對法的直接論述上,不注意研究他們形成自己觀點的具體過程和特定背景,不著重掌握他們的思想方法,那么,我們認識上就難以避免簡單化和片面性,會誤認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已經替我們解決了一切問題,也就會否定改革與發展的必要性。
馬克思恩格斯對剝削階級法律制度的無情批判,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筆人類寶貴的法律遺產。但是,當前更重要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指導去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在這里,馬克思主義是向每個人平等開放的。我們需要也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新時期的法理學,超越以批判舊世界為主要任務的傳統法理學。不進行這種自我反思,不實行這種自我超越,就不可能真正克服僵化與惰性。可以說,法理學的未來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它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