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語文論文
一、制定閱讀計劃
早讀課短短幾十分鐘,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早讀課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出最大的效率來。因為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早讀習慣都有待培養,教師要立足于每節早讀課,但不能被早讀課限制,要讓每節早讀課都有獨特的延伸和構思。如在高一必修一到必修四中詩詞歌賦朗讀,可以先讓學生適當地閱讀課外優美篇章,同時給學生擬定完成量,重點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語言,當學生的朗讀成了習慣之后,才能分辨美丑善惡,才能形成完善的語文素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揣摩品味文章的美感,從而增強閱讀的情感,讓學生感受文章的魅力與閱讀激情。在指導學生朗讀《老王》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感悟老王的生活遭遇,要讀出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質樸語言的深遠意蘊,從而來了解文章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這樣在語文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會事半功倍。同時,指導早讀課讀文言文時,教師要將朗讀任務寫在黑板上,如《勸學》讀誦之后要保證準確無誤地默寫。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只用幾分鐘時間就能夠背誦出來。
二、明確閱讀目標
教師要讓早讀課內容具體化,任務量化,有了切實的硬性目標學生才能落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給予不落實者一定的懲罰。如在早讀課時給學生一個任務目標,讓學生清楚在早讀課上要完成什么,用多長時間來完成。前十分鐘讓學生帶著任務朗讀,中間十分鐘學生開始默讀默寫,后十分鐘批改。同時,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五名學生作為一個小組,組長負責組員批改,教師負責組長,最后一起總結早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指導糾正。這樣教師能及時地掌握學生早讀的進度和效率。早讀課如果以閱讀為主,反復的背誦勢必會造成閱讀視野障礙,容易產生疲勞情緒。因此,教師要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和閱讀層面,讓學生在熟讀課本內的經典范文后,精選精彩的課外文章范讀給學生聽。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為學生提供正確的閱讀方法,避免學生讀錯字、讀錯詞,在引導學生透析文本內容之時也會使他們與文本產生共鳴,借此來發現文本中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如在學生閱讀《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做聲情并茂的泛讀,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文字內容,為早讀課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還可以在早讀課中為學生準備一些課外的優美文章,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早讀興趣,也能增加學生的素材積累,更能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早讀樣式多樣化
由于早讀課不是每天都讀書默寫。當教學進度變得寬松時,可以適當改變早讀課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早讀課枯燥乏味。因為學生的心靈都有其固定的形式,因此要按照學生的形式去指導教育。如對讀得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去領讀、帶讀,也可以進行分組朗誦,借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只要在一旁及時地做好指導工作。在為學生泛讀時,要做到讓學生耳濡目染。也可以嘗試將音樂引入到朗讀中,讓學生在節奏中掌握閱讀的節奏感和成就感。如學生配合激昂的樂曲朗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就會情緒亢奮得像勇士一樣,當學生讀累了可以聆聽教師精選的散文或經典古詩詞。在經典短文閱讀中,教師可以為學生選擇《青年文摘》、《讀者》等雜志,這樣學生能接觸到更多優美的短文,并期盼早讀。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文章為什么選用這樣的題目,讀完有哪些啟示,文章選擇了哪些素材,有哪些好的語言。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感受到準確的修辭、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細節描寫,不僅能領悟文章的精髓,鑒賞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四、培養閱讀習慣
因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等能力,讀是寫、聽、說的基礎,是思維活躍的前提,是積累感悟的基礎。早讀課就是要學生大聲且富有激情地朗讀,讓讀來協同眼、腦、口同時活動,借此來增強感知能力。當眼的感知與耳的感知送出信號來刺激大腦皮層時,才能有直擊靈魂深入骨髓的閱讀效果。早讀課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最佳時間,有效的朗讀能讓學生在充滿熱情與渴望的氣氛中燃起閱讀的情趣。當閱讀蕩漾著整齊美、節奏美以及抑揚的韻律美時,才算是領悟了讀的奧妙,才能品嘗到原汁原味的語文。利用早讀課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讓情感熏陶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學生的心靈,真正實現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松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以讀書聲為最。”說的就是學生能用流暢的語言來恰當地表達文本中的情感,釋放閱讀感受,不僅能傳達作品的思想,也能釋放作品的情感。
五、總結
總之,早讀課是語文學科的心靈樂園。教師要重視語文早讀,提升學生朗讀的熱情,讓學生語文能力全面發展。同時,有效利用早讀課是學好語文的開始。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遨游書海,用“讀”來領略文字的魅力,提升早讀課效率,讓早讀課更有魅力。
作者:徐寧燕 單位:江蘇省句容市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