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英語論文
第一篇
一、氛圍營造策略
(一)教師用激情和風趣的語言調動學生情緒
一個積極向上而又熱愛英語教學的教師,一定是常覺得生活、工作愉快,并深受富含幽默元素的英語文化熏陶。這樣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然飽含激情、精神飽滿、面帶微笑、眼含真誠、教態親切、語言風趣幽默,學生的學習情緒會迅速得到調動、感染,學生會情不自禁地順著教師的引導積極地探究、學習英語。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
學生只有對自己、英語及文化、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探究學習的動力和活躍探究學習英語的思維,進而獲得更好的成績和人文發展。因此,教師應時時關注學生的興趣、自信、意志、合作等情感態度變化,抓住一切機會激發學生英語探究的積極情感。比如,學生哪怕只有一丁點進步,教師都及時給予真誠的表揚和鼓勵;一旦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教師立即予以維護;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學生出現英語語言錯誤時,教師及時示范糾錯、啟發學生自主糾錯、互助糾錯等;在師生交流中,教師深度關愛學生由于課業負擔過重產生的不滿、無奈情緒等,對英語學習之外的情感也要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二、情境引導策略
(一)創設情境
語言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的使用的,學生在相對完整的、真實的語境中學習語言,不但能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激情,提高學生探究學習英語的參與度和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所學語言的意義,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所學語言的內化與遷移。教師應根據英語學習內容、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現有的教學資源,借助實物、模型、圖片、表演、語言和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創設恰當的語境。
(二)提出問題
問題是探究學習的起點、主線和歸宿。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創設的語境逐層深入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并主導好話輪,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發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探究學習的內容,拓展學生運用英語的空間。
(三)分類引導
學生所學內容有語音、語法、詞匯、對話、篇章、故事等不同的種類,教師應采用不同的引導方法,并在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中滲透探究學習策略的培養。比如:1.詞匯學習。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問題,根據上下文去理解生詞的意義,開展討論、各抒己見,得到教師確認后,自己再設計可以運用的情景進行交流。2.語法學習。學生通過對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發現、討論、比較、歸納、應用等系列探究學習活動,可以學會很多語法知識。3.課文學習。學生可先把課文當成信息的載體,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逐層獲取信息,然后根據教師設計的活動或自己聯想的應用情景,通過完成交際任務內化所學語言。
三、順序優化策略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是主動地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舊知識進行結構重組,構建出新的觀念和理解。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全面而可行地確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英語語言的內在邏輯聯系,學生的現有認識水平、語言認知規律,科學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以利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高效建構和運用英語語言。
(一)整體設計各環節教學內容
整體設計熱身、呈現、操練和拓展等教學環節的內容,循序漸進地實施教學,通過熱身環節讓學生快速從情緒和知識上做好探究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在恰當語境里通過輸入可理解性語言呈現新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及時操練,以將所學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學生在具有挑戰性、開放性、趣味性的實際語言運用中更容易將所學語言技能轉化為語言運用能力。
(二)二度加工教材
為了使各教學環節的學習內容更符合學生語言建構的特點和更有趣味性,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和“用教材教”的理念,從更高層次認識教材,并根據具體情況創新性地二度加工和深層次開發教材。比如,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補充、刪減,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和活動進行替換、添加、創造、拓展、延伸,對教材編排順序作適當的調整,對教材建議的教學方法作適當的變通等等,使原本枯燥的語言材料變得鮮活起來,學生學習起來更感輕松愉快。
(三)層次遞進、形式多樣
遵循語言建構的規律和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教學環節的學習任務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地呈螺旋上升,并相應地結合合作學習等其他學習方式,采用多種語言學習活動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在興趣盎然的探究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語言學習活動形式隨學習內容,學習環節而靈活變化,如在拓展環節可采用調查、口頭表達、改編、創編等形式。探究學習方式和合作等其他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效果更好。合作探究學習英語給學生提供安全、自由的探究學習空間,增加學生體驗、參與、探究學習英語的機會,提高學生探究學習英語的思維水平和效率,減少學生在探究學習英語方面的個體差異。
四、評價激勵策略
以《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結合學生的英語探究學習活動,突出學生的評價主體,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自評與他評、即時評價、表現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評價學生在探究學習英語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認知、調控、交際和資源利用等情況,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英語的興趣、自信心等積極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的英語探究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突出學生的評價主體,采用自評與同伴評、教師評、家長評相結合的形式。學生在探究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自身和同伴的表現有著自覺、能動的評價反應,這種主動參與評價的反應會隨著學生參與評價活動的增加而得到加強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評價,有助于學生和評價者形成友好、民主的評價關系,有助于評價者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監控和指導,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學習、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二)即時評價
教師保持“賞識每一個學生,感受每一顆心靈”的心態,針對學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某一探究學習行為表現適時給予恰當的鼓勵和價值判斷,使學生更多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感受到教師的關注與期望,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探究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思維層次。1.即時評價的內容。課前的預習、準備學習用具、靜息,課中的專心聽講、積極思考、感悟知識、模仿演練、大膽發言、尋求學習幫助、合作學習、參與評價以及語音語調的標準、注意中外文化的差異等,課后的復習、完成作業等。2.即時評價的方式。“Goodjob!Won-derful!Super!”等口頭贊揚,欣賞的目光、贊許的點頭、開心的微笑、肯定的態度和積極評價的身勢語等激勵,書面評語表揚,小旗幟、優點卡等“代幣券”累計、連環兌換獎品,給合作默契的小組或進步快的學生貼小五星、笑臉等榮譽,全班學生一起為表現出色的學生唱歌、豎大拇指、拍手,教學評價記錄卡等。
(三)表現性評價
學生的英語探究學習能力的很多方面很難通過傳統的考試、測驗得到觀察和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實際的英語探究學習任務中的表現,可以很好地觀察到學生探究學習英語的意識、情感、參與度、想象力、創新思維、合作精神、學習策略等。在英語表現性評價里,學生因明白應完成的探究學習結果而制定探究學習的方向、計劃,因得到大量的反饋信息而主動調控自己的學習活動,因成為評價的主人而不斷反思自己的探究學習行為。因此,通過英語表現性評價,能觀察、評價和培養學生的英語探究學習能力。
五、總結
小學英語表現性評價的形式主要有編故事、演講、辯論、調查、制作概念圖等。英語口試是常用的小學英語表現性評價之一,教師創設各種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技能完成實際的交際任務,從中既測試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為學生提供了一次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機會。
作者:盧登平 單位:重慶市涪陵區荔枝希望小學校
第二篇
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內容
(1)能自主做筆記
做筆記,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學習過程。為了不使筆記變成“錄像帶”,必須把在課堂上聽到的、看到的,通過大腦加以思索,進行初步的分檢篩選:哪些該記,哪些不必記,哪些聽懂了,哪些還沒聽懂,哪些似懂非懂,都要在筆記本上作些記號。建議學生上課時手中不離筆,隨時在課本上圈、畫、記,將重難點、不懂之處、歸納總結的方法和典型題隨時記錄,以后能把積累的知識靈活運用于解題中。這樣既有利于提高聽課質量,也有利于課后的復習。
(2)能自主模仿學習
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習英語也是如此。我們要教會學生認真去模仿,以打好英語基礎,為進一步學習、發展創新能力做準備。當然,模仿本身就比較枯燥,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練習。比如,根據角色模仿錄音;根據所聽內容模仿錄音;根據視頻資料中的口型進行模仿等訓練方式,以加大模仿訓練的力度和密度。
(3)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良好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在實踐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朗讀習慣和書寫習慣。“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
(4)能自主反思自我
葉圣陶指出:“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使學生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教師的自我反思,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養,這種“忽視”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影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學習主觀能動性發揮。因此,我們要嘗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評價之中,將學生的自我反思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部分,使它成為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一種有效手段,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德國教育家斯多說過:“一個低水平的教師,只是向學生奉獻真理,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
這句話中包含著一個概念——自主學習。它是相對于“被動接受學習”而言的,是指個體在積極需要基礎上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新經驗、新觀念、解決新問題的學習過程。要實現小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師必須首先要想方設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學生對某種知識感興趣,一是學生的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條件刺激的作用,教師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喚起最重要的是濃烈的學習氛圍的創設,教學中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就是說,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同時借助各種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以達到自我實現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加強引導,突顯主題
教英語的最終目的不是教,而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只有幫助學生形成一些簡單的學習模式,培養其學習策略,才能讓他們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但是這并不等同完全放任學生,必須同時借助教師“引導者”的角色。如在教牛津英語3BUnit7Where時,筆者設計了兩種導入方式。第一種:從學生的學習用品入手,通過提問它們所在的位置,過渡到本課的主題“Where”;第二種:以復習字母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字母”,從而導入課題“Where”。第一種方式比較直接,通俗易懂,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方式缺乏吸引力和新鮮感,學生興趣度不高,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第二種方式雖然生動有趣,引起了學生的注意,但是這樣的方式不得不讓教師教授句型“Where’stheletter…?”,難度過高,導致學生難以接受,只是被動學習,按部就班而已,最后同樣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充分體現教師“引導者”的作用,用多媒體播放一首字母歌讓學生動起來。這首歌充滿童趣,節奏跳躍,可愛動聽,非常符合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歌曲結束后,繼續以“找字母”切入課題“Where”。在“找字母”之后,屏幕上只剩五個字母,學生將其排列組合,就得出了本次課題“Where”。學生們興趣高漲,參與欲望增強,個個都想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課堂實現了“靈動”,學生們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將知識有機結合,形成了一種自我學習模式。
(2)張揚個性,展示自我
如每節英語課,教師先給學生幾分鐘自我表現的機會,講英語小故事、唱歌或小短劇比賽等。這樣,通過教師提供的展示平臺,學生可以展示他們最新的學習成果,獲得一種成就感。同時,這種成就感也能推動他們的自主學習動力,也能通過觀看他人的表演,發現他人的學習方法及水平,從而清楚自己的英語學習努力方向和階段,使自身的英語學習更上一個臺階。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使課外活動起到延伸英語課堂的作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充實他們的課余生活,真正做到快樂主動地學習。
三、結束語
總之,現代教育強調終身學習。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作者:朱鳳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培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