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鄧小平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公平發展道路過程中,正確分析和把握當今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以及世界范圍內教育、科技發展新趨勢、新情況,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教育公平思想,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教育公平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公平觀點,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新經驗的科學概括,是現代中國領導人進行教育決策和教育策劃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對于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論意義
1.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公平思想。
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在繼承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具體表現在: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公平的本質內涵,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教育必須遵循公平的原則,把公平與效率兩個價值目標在社會主義教育改革中很好地結合起來,可以講這一理論與實踐回答和解決了自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確立以來人們長期模糊不清、爭論不休的世界性難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看法認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應當遵循公平原則而不是效率原則。理由是:一方面,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上是社會公平的制度,正是在這一點上社會主義制度根本超越了其他社會制度,而作為其教育事業也應當主要遵循公平原則。另一方面,自古以來教育就是文化事業而不是經濟事業,它首先應遵循的是精神生產的規律而不是物質生產的法則,在經濟領域中通行的是效率原則,而在文化教育領域里通行的是公平原則。在我國,人們在轉型時期面臨著傳統的平均主義與現代競爭中“優勝劣汰”思想觀念的雙重障礙。有些人認為市場經濟就要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則,講究效率,進而將公平與效率對立起來;有些人則認為計劃經濟就要平均主義式的公平,進而將公平與平均等同起來。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重要建樹就是把教育公平置于教育效率基礎上,把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兩者統一起來。
2.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教育公平思想。
理論上,鄧小平繼承和創新了毛澤東的教育公平思想,同時在實踐中吸取了“文革”前十七年和“文革時期”的教育公平的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1976年之后,鄧小平對“文革”時期的教育進行撥亂反正和對“左”傾錯誤路線予以否定,他以推翻“兩個估計”為突破口,堅決地平反冤假錯案,及時恢復高考制度、學位制度,重新確立了知識的尊嚴,重新建立起以考試制度為核心、以學習能力為標準的公平競爭的制度,這種選拔性考試取代了以權利謀取教育資源的方式,實現了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使建立在血統、家庭出身上的教育歧視迅速消除,顯然是教育公平上的一大進步。另外,“文革”之后廢止階級路線政策,公民平等的教育權利得以恢復,給新時期的教育提供了一個來自公平的強大推動。鄧小平倡導建立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真正社會主義意義上的教育公平,這是對毛澤東教育公平思想的創造性發展。
二、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實踐意義
當前我國的教育正處在一個發展勢頭良好與深層次矛盾并存的歷史階段。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人民群眾對于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成為了教育領域的基本矛盾。教育發展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教育投入、招生的地區差異、擇校普遍化、教育亂收費等問題已經影響到人們對教育公平的信心,而教育不公也會影響到人們對和諧社會品質的期望。所以克服和緩解這些矛盾是和諧社會建設和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鄧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為我們解決目前人們所熱切關注的教育公平問題提供了以下啟示。
1.正確認識公平與效率兩個價值目標。
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教育改革中堅持公平原則,我們一要明確這里講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義,不能回到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的狀態,因為那種分配方式是以損害貢獻多的人的利益為代價的。二要明確脫離具體情況追求公平是不現實的。鄧小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到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充分認識我國過去的歷史傳統與現有國情,堅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使教育公平理想與現實可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公平”是“大鍋飯式的公平”,它絕不允許“一小部分人富起來”,否則就要割“資本主義的尾巴”,這些人就會受到指責、受到批判,因而整個社會缺乏活力,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了嚴重的壓抑。在這種背景下講“效率”、講發展亦是一句空話。所以,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鄧小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具有“激活功能”。從一定意義上說,鄧小平倡導并領導的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就是要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從盲目追求公平向效率優先的方向轉變,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必須遵循效率原則。但是我們不能走入下列誤區:把經濟領域的效率原則完全等同于教育領域的效率原則,將教育活動簡單地等同于經濟行為,而忽視教育保障社會公平的特殊功能。社會主義教育改革貫徹效率原則,絕不是不要“公平”,更不是將“公平”棄之一邊,社會主義教育改革貫徹效率原則最終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的理想。因為效率優先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增加社會財富,為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教育公平創造物質條件。效率和公平始終是社會主義社會追求的共同的基本價值目標。公平問題解決得不好,不僅影響社會穩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效率的提高。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許多教育不公的現象并不是教育效率直接影響的,決定教育是否公平并不只是教育效率因素,造成教育不公有歷史上所造成的發展差距的因素,也有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政策和規則不公等國家政策方面的制度性原因。此外,教育領域的腐敗問題也是造成教育不公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將教育公平問題的出現歸咎為教育效率,就掩蓋了教育公平問題的真正根源,無疑使問題簡單化,無助于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