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互聯網
1IAD的藥物干預
Shapira等使用抗抑郁藥單一療法干預網癮患者,其中35.7%的人明顯減少了上網行為;在使用單一或多種心境穩定劑的成癮者中,58.3%收到了滿意效果。Han等采用安非他酮治療病理性網絡游戲患者的主要抑郁癥狀,基于安非他酮可治療抑郁和物質依賴的理論,提出其可以用來減少過度網絡游戲患者的嚴重性和焦慮癥狀的假說,收入50例過度網絡游戲伴抑郁癥狀的男性受試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安非他酮加網絡使用教育)和對照組(安慰劑加網絡使用教育),進行了為期12周的隨機雙盲試驗。實驗結果顯示,在前8周治療期間,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Young網癮量表評分及白氏抑郁量表評分值均顯著減少;在4周后的隨訪中,實驗組過度網絡游戲程度減少療效持續。說明安非他酮可改善過度網絡游戲的嚴重程度和抑郁心境。林志雄等采用藥物心理聯合療法對30例青少年網絡成癮患者進行治療,隨機分為實驗組15例(藥物聯合心理療法)和對照組15例(單用藥物),連續兩周給予抗抑郁藥喜普妙20mg/d、抗焦慮藥阿普唑侖0.4mg,每晚一次,實驗組同時還配合心理干預。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的漢密頓焦慮量表焦慮癥狀測分以及SCL-90中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敵對、偏執6個因子分明顯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還有研究發現,網絡成癮與內源性多巴胺水平的改變有關。人體存在獎賞系統,其物質基礎主要是多巴胺、內啡肽類等多種神經遞質,而網癮是一種行為依賴,網癮患者的長時間上網行為通過獎賞或適應等機制使機體產生復雜的生理生化變化,導致機體內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含量增加,使人在短時間內高度興奮或滿足。Basille等指出,與正常小鼠相比,M5受體缺失小鼠多巴胺含量顯著減少,其獎賞效應明顯減弱;應用M受體阻斷劑東莨菪堿的一組小鼠,與M5受體基因敲除小鼠相似,同樣可導致多巴胺含量降低。基于這一實驗結果,劉悅等使用東莨菪堿對網癮患者進行藥物干預。治療后患者煩躁、焦慮、神經衰弱等戒斷癥狀消失,身體狀況改善,對網絡游戲的渴求明顯減弱或消失。廖小春同樣采用藥物(包括東莨菪堿和中藥的聯合應用)、心理及環境干預的綜合療法治療青少年網絡成癮,取得了有效率74.7%的良好療效,遠高于單純使用心理干預法30.7%的有效率。由此可知,藥物對網絡成癮的干預,主要集中在網癮伴發的抑郁和焦慮等相關軀體癥狀上。網癮患者往往有各個不同層面的障礙,包括機體、精神和認知等方面,因此藥物治療仍處嘗試階段,作用較為局限,大多與心理干預相結合使用。既能保證患者生理上內分泌系統的穩定和平衡,還能幫助患者消除負性認知,建立起恰當的適應社會的認知方式。
2IAD的心理干預
研究發現,網絡的豐富內容和巨大信息量,以及各種形態的意識、價值觀等,可以使部分青年的處世態度消極化,更傾向于逃避現實,會使青年的破壞欲擴張,心理發生畸變。因此,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有著重大的意義。
2.1認知療法
吳紹蘭等應用心理認知護理療法治療網癮,將76例網癮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40例(藥物加心理認知護理干預)和對照組36例(單純藥物干預),治療后結果顯示研究組網絡成癮自評分及Hamilton評分顯著降低(P<0.01);研究組Hamilton積極應對因子分高于對照組,而消極應對因子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表明及時正確地運用認知心理護理,可以有效地戒除網癮,在糾正患者的認知偏差,改善患者的情緒障礙進而重塑和完善患者的人格方面優于單純藥物治療。高磊等應用天津醫科大學李振濤教授所創立的內觀-認知療法予以治療網絡成癮障礙,此療法是經整合認知療法和日本的內觀療法而形成的,它從回憶最親近的人給自己的關照入手,調動感情進入操作程序。治療過程中被愛感、連帶感、喜悅感、羞恥感、成就感、解放感等被充分調動出來,打破頑固的自我中心認知立場,激發、增強被治療者的自信、責任和報恩的義務感,使情緒變的安定、舒緩、持久,再經過認知治療進一步修正認知偏差和行為模式。通過治療,患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自我,也能夠全面客觀地看待網絡。
2.2行為療法
行為干預以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為基礎,把人的行為和外在的環境視為考察對象的一種療法。Young早在1999年的文獻中就提出,行為療法策略應被包含在對網癮患者的干預治療中,這些行為策略主要包括反向強化、外部阻斷、設定明確目標、提示卡片等等。行為療法在現今的網癮干預治療研究中也被廣泛應用。鄭新杰等運用電針配合行為療法的臨床觀察顯示,采用系統脫敏療法可緩解患者焦慮情緒,通過教患者練習放松技巧、構建焦慮等級等技巧,由小到大系統脫敏,有助于緩解或消除因停止上網引起的焦慮情緒、心神不寧。BaeHwallip等個案報道中提出利用觸發點和渴望度再處理脫敏法(DesensitizationofTrig-gersandUrgeReprocessing,DeTUR)來治療青少年的網絡成癮。文獻中對1例中等程度網癮(Young網癮評分75分)及中等抑郁(白氏抑郁量表評分26分)的13歲少年治療后,其渴望量表(urgescale)評分(0為最不渴望,10為強烈渴望)在3~9分的7個與游戲相關的觸發點均降至2分,Young網癮評分降至38分,白氏抑郁量表評分降至6分,并且能約束自己每天上網的時間。在治療后的6個月和12個月隨訪調查中,該療法的治療效果仍然維持,充分說明了此種脫敏療法是治療網癮的新的良好選擇。更多的研究者對網絡成癮者采用認知和行為的綜合干預。徐廣艷等采用認知行為綜合療法,通過讓患者分析認識自我,建立特定教育模式,幫助患者擴展新型自我概念,鼓勵患者嘗試新的有益于身心發展的行為模式,以促使患者認知的改變,從而達到情感和行為的改變。Du等利用團體認知行為療法進行干預治療,56例網癮青少年被隨機分為積極治療組(32例)和臨床對照組(24例),積極治療組給予由8個模塊組成的多模式校園團體認知行為綜合療法,而臨床對照組未給予任何干預,在治療后及6個月的隨訪中發現,盡管兩組的網絡使用情況均有減少,但是僅治療組在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狀態、認知及行為癥狀上有提高。說明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從改善情緒狀態、自控能力、行為模式及自我管理模式方面能有效治療網癮。
3IAD的社會干預
網絡成癮不僅是個體認知和行為偏差的問題,社會環境的作用對這一病理過程的產生也不容忽視。社會干預具體實施的臨床文獻相對較少,多是一些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強學校教育、改善家庭功能和構建良好的社會網絡環境等方面。學校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由于學校周邊文化的單一或匱乏、相關政策制度的缺失與乏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滯后等問題,導致青少年對自身價值取向不明確,加之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絕大多數網癮患者出現在青少年學生之中,張泳等建議以國家、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建立系統化的網絡監管機制,規范網絡環境;在學生方面通過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素質拓展教育以提高自律意識,加強網絡咨詢及時調整失范心態以及鼓勵和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以充實生活,從社會和學生自身兩個層次提出構建一套防控大學生網絡行為失范系統的設想。此外,美國中小學對學校電腦實行聯網管理,所有電腦都安裝有色情過濾軟件,對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良網站進行屏蔽。在法國,學校為家長提出可操作的指導,要求家長與孩子制訂家庭公約,經常了解孩子的喜好和上網的基本情況,與孩子探討上網的技巧和經驗。同時,學校也向學生提出建議,使學生擁有自我保護意識,不要隨意發送個人或家庭信息,不要輕信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在網上看到不健康的東西要立即關閉等。家庭學的觀點認為,家庭功能不良也是造成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的一個原因。系統家庭治療通過預備性談話、治療性會談、布置作業、后續訪談等方式,改變家庭模式,引導家長幫助網絡成癮青少年合理安排上網時間,促進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有助于網癮青少年認識過度上網的危害,促進網癮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與成熟。某些網癮患者可能缺乏與人交流的技巧,即使發現了過度上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會積極向外界求助,發展一套網絡自主救治系統可讓他們在自己相對熟悉的環境(虛擬世界)里尋求幫助。Su等對一個名為健康在線自助中心(HealthyOnlineSelf-helpingCenter,HOSC)的在線專家系統的進行研究,結果證明該系統可有效減少65位受試者的周上網時間以及Young網癮評分數,并提高上網滿足感。
4IAD的針刺干預
吳鎏楨等的研究表明,經皮穴位電刺激不僅能夠減輕藥物成癮的戒斷癥狀,還能夠降低藥物成癮者戒斷后的心癮,從而改善IAD的一系列不適癥狀。張貴鋒等的針刺干預網癮的臨床報道指出,取百會、神庭、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針刺得氣后接電針儀,治療3周,運用SCL-90評價針刺治療效果。除外治療前后恐怖、精神病2項因子與常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其余各項因子治療前后均有顯著差異(P<0.01);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針刺干預網絡成癮療效顯著。目前的臨床報道中,單純針刺治療網絡成癮案例較少,多是采用針刺與認知行為的綜合療法,效果明顯優于單純心理治療,蘇沛珠等應用針刺配合行為療法干預網癮者抑郁癥狀的研究顯示,針刺療法及針刺療法結合認知行為療法均可明顯降低IAD患者的HAMD積分及其因子,并具有起效快、效果明顯的優點。朱天民等的臨床研究證明,百會、神庭、內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穴等對成癮性疾病有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治療后的IAD評分、SAS評分、HA-MA評分以及血清NE含量均顯著降低,結合心理治療可使這些量表評分降低更顯著。
綜上所述,目前治療IAD有藥物干預、心理干預、社會干預及針刺干預等方法,各自有其特殊的優勢,在IAD形成的各個環節發揮著作用,但就研究的情況來看,單一療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一套高效的、降低停止治療后再復發的綜合治療方案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的探究。此外,鑒于網癮與物質成癮機制的類似性和相關性,用于治療物質成癮的一些方案也可以借鑒和探索,CarterKO等將國家針灸戒毒協會(NADA)的標準化五耳穴針灸方案(five-pointauricularnee-dlingprotocol),加入到對167例梅克倫堡縣物質濫用服務中心患者的傳統治療方案中,結果顯示這種綜合治療可顯著減少成癮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抑郁、焦慮、憤怒、注意力不集中、身體或頭部疼痛等病理性行為癥狀。在今后對網癮治療的綜合方案研究中,也可以考慮加入這種治療,并通過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對其療效做進一步的探討。
本文作者:陽楊、朱天民、黃冰潔、樂意、李輝 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大學醫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