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物流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賈蘇絨 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課程改革質量標準的背景和意義
高職院校傳統的課程教學步履艱難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造成高校生源的質量呈下降趨勢,高職又屬于高校招生的末端,高職院校學生的錄取分數更低,這些學生在知識水平上、素質教育上相對薄弱,再加上學習興趣不濃、不良習慣較多等問題,導致傳統課程教學在組織方式上、教學方法上、教學內容上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要求。因此,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高職院校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高職院校的改革一直在進行一直在探索,但是在培養方式和模式上存在一些爭議。雖然我國已有480所高職院校開辦物流專業,在校生達百萬人,但高職院校畢業生不能順應企業嚴格的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高職教育沒有體現企業職業特色,使培養的學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出現社會上高職很熱但就業很難的一種現象。
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表明,改革的成功往往取決于實施的情況,而課程改革的質量標準是考查課程改革實施狀況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國家對高職教育的大力支持與引導下,各高職院校紛紛對課程改革進行整體設計,并將行業、企業技術標準與通用權威的職業資格認證引進課程,形成了以職業實踐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質量標準研究體系。課程改革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而課程改革質量標準研究則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目標實現的先決條件。課程改革質量標準是指依據課程改革設計的目標,應該達到的改革程度。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質量標準研究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課程改革質量標準與評價機制具有診斷、調節、反思、指導課程改革等功能,能夠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水平和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職課程改革的質量標準的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技能為宗旨,課程改革是專業教學改革的窗口,其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專業教學改革的質量。為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各高職院校不同程度地對專業課程進行了改革,但課程改革的好與壞,缺乏有效的技術分析和評價,即使有專家提出了相應的評價指標,但針對不同高職院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評價內容是否完善、可行、通用、具體及課程改革中能否實現等,沒有深入地進行研究。目前,國外最典型的課程改革模式有北美CBE(能力本位模塊課程)模式、國際勞工組織MEC(技能模塊組合課程)模式、德國雙元制核心階梯式課程模式、英國BTEC課程模式、澳大利亞TAFE培訓包課程模式和美國生涯技術教育職業群課程模式等。其中,德國職業教育課程設計質量標準是以職業活動的行為過程為導向,將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合理地組合成一個專業技術知識體系,普通理論課教學內容較為淺顯,不過多強調高深的理論知識,做到淺而實在、學以致用,而專業必修課門類雖少,卻幾乎覆蓋了專業所需的所有理論,知識面廣、綜合性強,非常有利于培養“寬基礎、復合型”的職業技術人才。如今,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大多還是以校本課程開發為主的自主課程開發,校本課程開發的自主權主要掌握在高職院校自己手里。課程改革質量標準的重點是對教師的教學環節的過程監控,并沒有從教學質量的源頭“課程”的質量上來實施監控;主要通過聽課制度、督導制度、教學檢查制度、學生評教制度等形式實行,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
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質量標準的建設
我院物流管理專業自2004年申辦以來,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多次對課程進行了改革,特別是2010年以學院精品課建設為契機,在總結多年課改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倉儲業務操作》課程改革質量標準。我院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改革以能力本位和工學結合為理念,以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思路為指導,根據國家職業教育相關文件精神,在總結本專業多年來課程改革過程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合理、科學地制訂了相關課程改革的質量標準,并以此為基礎,對主要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同時,為同類課程及相關院校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結束語
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質量標準的制定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由于高職課程改革一直處于探索和爭議之中,國家相關部門并沒有高職專業完整的體系,導致課程改革質量標準也處于摸索階段。在實際操作中要涉及很多方面的關系,社會、學校和行業、政府等只有互相協調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對于推動高職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