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精神醫學論文
作者:馮曉強 蘇旭江 夏從羊 俞揚 湯群峰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院
經頭顱CT檢查,28例均有側腦室外側壁室管膜下結節狀高密度影,其中伴腦室周圍散在多灶性結節狀高密度影20例,大腦半球皮質多發結節狀高密度影或白質內多發結節狀高密度影8例(見圖1)。
經頭顱MRI檢查,28例結果均為異常,T1WI為低信號或稍高信號,T2WI為等信號或高信號,無占位效應;除頭顱CT發現的病變部位外,MRI還顯示皮質并室管膜下結節13例,皮質下合并室管膜下結節10例,皮質并皮質下結節5例;各腦葉均可累及,并且同一患者可見累及多個部位(見圖2)。
經相關性分析,28例患者的CT、MRI檢查發現的病變部位數與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BPRS分值越高,病情程度越重)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818,0.846。
28例TSC所致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的CT、MRI檢查的病變部位數分別為1.714±0.460,4.129±0.848,經單個樣本t檢驗,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TSC為臨床較常見的神經皮膚綜合征,最早由Von-Reckling-hausen報道,而后由Bourneville進行更詳盡描述,故又稱Bourneville病。其發病率約為1/50000,男女之比約為2∶1,本組為2.1∶1(19例/9例)。少數患者有家族史或家族遺傳傾向,可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多數為散發病例,可能與其基因突變有關[4]。現已證實其病變基因定位于第11對常染色體長臂上。該病可累及全身任何組織器官,但以腦部病變最常見,其特征性病理改變為神經膠質增生性硬化結節,呈錯構瘤樣,主要表現為室管膜下結節、皮層或皮層下結節及白質病變,病變主要成分為巨細胞,這些巨細胞可類似于星形細胞或神經元細胞,結節內髓鞘減少,常伴有原纖維膠質增生;室管膜下結節以巨星形細胞為主,極易發生鈣質沉著;結節可演變為巨細胞下星形細胞瘤,文獻報道發生率為10%~15%[5],但本組病例未見此種異常。皮層及皮層下病變是癲癇發生的病理基礎,以額頂葉多見,鈣化發生率明顯低于室管膜下結節;白質病變主要為成簇分布的異位巨細胞團,周圍有明顯髓鞘破壞及原纖維膠質增生,是神經元移行障礙的結果[6]。TSC典型臨床表現為“三聯征”,即癲癇、智力低下及顏面皮脂腺瘤,但多數患者表現并不典型,可只出現1種或2種表現,其中以癲癇的出現率最高,多數患者以癲癇就診。智力低下以學齡兒童表現突出,這可能與癲癇發作的早晚及是否控制有關。癲癇出現愈早、發作愈頻繁,智力低下出現亦愈早、表現愈明顯。顏面皮脂腺瘤表現為面部以鼻梁為中心呈蝶形分布于兩側頰部,為密集小米粒至綠豆大小蠟樣發亮的紅褐色或黃色丘疹,表面和周圍可有毛細血管擴張。本組患者臨床表現為三聯征者僅5例(17.86%)。
神經影像學檢查對發現病灶及本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影像學的發展,更多的腦部病變被認識,如皮質結節、室管膜下結節、室管膜下大細胞瘤和白質異常[7,8],甚至在頸內動脈也可以發現結節[9],病灶在CT上表現為低、等密度或鈣化的高密度影。本組28例頭顱CT均為異常,其主要特征:①皮質結節,主要表現為鈣化的高密度,無強化,常見部位為額葉、顳葉和頂葉;②室管膜下結節,主要位于側腦室體部及三角區,沿側腦室外側壁散布,并向腦室腔內突出,呈“淚滴樣”,結節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多數內含有高密度的鈣化灶;③腦白質病變,主要為低密度區,CT不如MRI顯示清晰,并且同一患者的顱腦CT可以見到1~3種表現。本組28例頭顱MRI均有異常表現:①皮質結節。MRI可見腦回腫脹,T1WI呈等信號或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②白質損害。T1WI呈略低信號或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可分為3種類型:Ⅰ型,線性異常,即從腦室或近腦室白質延伸至正常皮質或皮質結節的細帶影,最常見;Ⅱ型,楔形異常,尖端位于或鄰近腦室,基底位于皮質或皮質結節,線性病灶常見;Ⅲ型,不定型,無一定方向和形態。③室管膜下巨細胞型星形細胞瘤。④室管膜下結節。信號強度可均勻或不均勻,鈣化部分呈低信號,非鈣化部分呈高信號。
對于TSC所致癲癇性精神障礙的診斷,CT和MRI各有優缺點,可以相互補充,但無法相互替代,2種檢查方法發現的病變部位數與TSC所致精神障礙的精神癥狀的嚴重程度呈明顯的正相關。CT對于室管膜下損害的診斷優于MRI,而MRI對于皮質表淺損害、皮質結節數量的檢出和白質的損害判斷優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