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創新論文
本文作者:楊通和 單位:納雍縣水利局
1.縣情概況
納雍縣位于黔西北,地處云貴高原中部,是滇東高遠的延續部分,地跨東經104°55′40″-105°38′04″,北緯26°30′16″-27°5′54″,東西長56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2444平方公里。東靠大方縣,東南鄰織金縣,南毗鄰六枝特區,西與水城赫章相接、北抵畢節。全縣最高海拔2476.4米,最低海拔1052米,相對高差1424.4米,土地多集中在海拔1400-1900米之間。地層為三疊系和石炭系,有部分侏羅系、二疊系及震旦系,地貌類型屬中山山地地貌。全縣年平均溫13.7℃,≥10℃積溫4062℃,低于0℃日照天數27.6天,無霜期262天。全縣土地總面積2444平方公里,流失面積1530.35平方公里。
2.取得的成效
我縣至1995納入長江上游全國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縣以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2.1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
通過對荒山荒坡實行封育治理,防護林、經果林體系建設,梯田配套水系建設以及推廣液化氣、沼氣池、節柴灶的使用等生態修復工程設施,收到了良好的生態修復效果。不僅減輕了自然災害對塘庫堰等水利設施的淤積,有效地保護了水土資源,而且明顯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項目區正呈現出一幅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美好景象。
2.2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轉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和不合理的生產方式,提高了人們的水土保持意識。在開發建設項目中,單位和個人申報水土保持方案的自覺性普遍增強。
2.3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通過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發展具有特色的伏淡季水果基地,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為生態修復區的群眾帶來了實惠,農村各業總產值由1990年的13361.5萬元增長到56680萬元,農業人均純收入由137元增長到1675元,我縣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內的群眾正逐步向富裕之路邁進。
3.主要做法及經驗
3.1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做到五個突出
一是突出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上。二是突出在更高層次上進行水土整治,提高土地生產力,以較少的土地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在綜合治理中建設高標準農田,配套相應的水利設施。三是突出尊重群眾的意見,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采取恰當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四是突出大力發展經濟林種。五是突出嚴格實行六制,即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合同制、承諾制和公示制。
3.2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注重五個加強
一是加強依法治理水土流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制定和建立相應的地方性配套法規;二是加強預防監督,督促生產建設單位認真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堅決遏制人為水土流失;三是加強各類水土保持違法案件的查處,依法保護治理成果;四是加強輿論監督,借助新聞媒體,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宣傳,增強廣大群眾的水土保持法制觀念;五是加強執法人員的自身素質建設,努力造就高素質執法隊伍。
3.3創新機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納雍縣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注重創新機制。一是建立政府投資為主,社會融資、群眾投勞,形成多層次多渠道投資機制。二是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專業大戶和各行各業參與治理水土流失。
3.4領導重視,措施得力
我縣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得益于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鄉鎮在實施水保工程時,同村社簽訂水保工程責任書,采取“定任務、定質量、定補助、定獎懲、定時間”的五定責任制,將各項治理任務進行分解下達,按縣水保辦統一的規劃、統一的質量標準實施。對重點治理工程,施工技術人員及相關領導實行分片包干,現場指導,檢查督促,解決疑難問題,責任落實到人頭,做到統一計劃,統一放線,統一質量標準,分類給予資金補助。
3.5廣泛宣傳、加強輿論監督
宣傳是搞好執法工作的基礎,是維護治理成果的根本,推進水土保持事業發展的關鍵就是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宣傳,為了搞好我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工作,我們始終把水土保持宣傳工作置于首位,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作為重點來抓。以城鎮為中心,以點帶面,面向開發建設項目單位,面向重點治理區,采用宣傳車、墻報、專刊、論文、標語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形式進行廣泛宣傳。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使全民水保意識得以提高,法制觀念更加增強。
3.6科學規劃,綜合治理
(1)按流域內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的特點和基本規律,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科學布設防治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保證。我縣在實施過程中,一是打破村界、社界,全面安排治理項目;二是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以工程措施為主,喬、灌、草混交;三是山、水、田、林、路一次到位,形成具有“保土、保水、保肥”功能的綜合防護體系。2002年在英底小流域治理中,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采取“一坡雙制”的治理模式。“一坡雙制”就是對坡陡、土層較厚、滑坡的坡耕地實施石坎坡改梯、對坡嵴地采取大窩種植果樹的辦法,并合理布設溝、凼、池、路等小型蓄排工程。由于規劃合理,措施得當,工程質量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一坡四制”既節約了資金,又達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
(2)以點代面、點面結合,1995年以來,我們認真總結“長治”第三、五期工程的經驗教訓,堅持用科學觀點治理水土流失,推動小流域治理向高層次發展。在流域治理工作中,我們注重了突出重點,以重點帶動全面的做法。首先,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選擇了有典型代表的小流域進行治理試點,新房小流域突出經濟果木的種植與管理,英底小流域突出坡面治理工程。通過試點,及時解決了治理中存在問題,提高了治理標準和質量,然后總結經驗,積極推廣,擴大治理面積。目前,已治理的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攔蓄效益良好,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已日益明顯。
(3)強化監測,健全管護。把監測、管護工作貫穿于治理的全過程,嚴格監測是水保工程驗收的重要環節,監測工作實行一套人馬、一個標準、一把尺子,治理到哪里,監測到那里,治理面積逐塊丈量,造林植樹抽查清點,工程設施隨時抽樣檢查。凡是有問題,該返工的返工,該完善的完善,直到達標。不達標工程,堅決不予驗收。健全和完善各項管護制度。對小流域治理的各項措施,分別制定了具體的管理制度,對責、權、利作了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