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旅游管理
0引言
隨著旅游經驗的豐富以及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大眾觀光型旅游產品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旅游需要,旅游資源開發理念和旅游產品結構亟需調整升級[1]。20世紀90年代以來,體驗性強的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青睞。在這種文化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以茶產業為依托的茶文化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茶文化旅游在全世界范圍方興未艾,臺灣建立觀光茶園,日本著名的岡山后樂茶園,以及泰國、韓國、印度、肯尼亞,甚至新加坡都開辟觀光旅游茶園,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3]。隨著茶文化旅游的不斷發展,其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由于研究目的或對象的差異,不同研究對茶文化旅游的定義不盡相同。如將茶文化旅游定位為既屬于文化旅游,又屬于觀光旅游、民俗旅游[4]。又如定義茶文化旅游為指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以達到積極的休息和娛樂、獲取茶知識等為目的,而開展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旅游活動,是旅游的新興項目,同時也是茶產業的重要內容[5]。
總體而言,茶文化旅游是建立在當地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基礎上,結合優美的生態環境及特色的民風民俗的旅游活動,涵蓋了觀光、體驗、購物等多種旅游功能,是集合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新型旅游方式。發展茶文化旅游可以推廣中國的茶文化,提高國際知名度,能帶給游客良好的旅游體驗,不僅可以觀賞旖旎風光,愉悅心情,感受到鄉村的風土人情,與優美的生態環境零距離接觸,還可以在游覽中體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茶文化旅游還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以茶論道,以茶會友。因此各地應發揮各自特色,避免趨同化、庸俗化。本研究以浙江湖州顧渚村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途徑,在了解其資源特色的基礎上,分析其茶文化旅游發展條件,進而提出其發展模式及開發項目和策略,使茶文化旅游模式理論能與實際案例結合并落實到具體項目中,引導其健康穩定發展,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發揮其生態和社會效益。
1茶文化旅游模式理論分析
現有的旅游模式分類依據,主要包括地方特色,如“大理模式”、“麗江模式”、“香格里拉模式”、“明永模式”等[6-7];資源利用,如直接利用型、整合提升型、原地濃縮型、主題附會型、短期表現型、復原歷史型和虛擬型開發模式等[8-9];旅游產品,如原生態模式、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節慶模式、專項旅游模式和旅游商品模式[10];旅游開發,如政府主導模式、景區帶動模式、農旅結合模式、移民遷置模式等[11]。而一些研究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學者將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歸納為結合自然生態發展觀光型茶文化農業旅游,利用現代技術開展科普教育型茶文化旅游和融合地方特色,打造參與購物型茶文化旅游。李維錦[12]和朱海燕等[13]總結的開發模式包括社區參與、環境教育;以文化景觀為基礎,開發以觀賞為主的初級旅游產品(生態茶園、特色茶館、茶博物館),結合文化風情,開發體驗為主的動態旅游產品和挖掘文化內涵,開發以傳承性為主的藝術旅游產品。Cohen[14]認為,不同的人渴望不同模式的旅游體驗,旅游者不止一種類型。所以在旅游開發中也不能拘泥于一種模式的選擇,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有多種旅游模式,在選擇旅游發展模式時需要有統籌的思想。即茶文化旅游模式應從多角度出發,滿足不同出發點人群的要求。因此,茶文化旅游應是資源、產品、利益方和游客體驗的協調統一(圖1)。
如圖1中所示,茶文化旅游模式的選取與當地資源、開發者利益以及游客體驗需求相關。茶文化旅游,既包含了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韻味,又包含了文化旅游的內涵。旅游業關乎開發商、村民、游客、政府的利益。而旅游本身包含的“食住行游購娛”6個要素更是旅游規劃和開發的重點。選擇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時,必須依托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特征,從而對資源進行更好地整合與利用(復原歷史、整合提升、虛擬等),進行產品設計(原生態、博物館、主題公園等)。而產品設計的不同,開發主體(政府、原住民、企業等)也會有差異。產品設計不同會使游客體驗不同,而游客體驗需求又對產品設計起作用(需求導向)。游客追求不同的體驗(參與型、觀賞型或求學等),會使受益方不同。開發方即利益相關方對資源利用要因地制宜,合理開發,以免造成對當地資源造成很大破壞甚至更加嚴重的后果。應堅持立足當地文化,突出特色,保護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維護系統協調,合理布局的原則。資源、產品、開發方和游客體驗各方銜接越緊密就證明旅游模式選擇越恰當,更能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由于模式中可以有多種組合方式,因此在具體應用中有很大的能動性,可以根據不同的特色和需求而建立不同的組合。游客的體驗是組合式的,所以就要求開發利益各方應當有合理地協作,即需求導向。如果游客的偏好是參與性的,那么就強化社區參與在旅游開發中的比重。相反,如果游客有較高的觀賞偏好,那么有賴于政府的統一協調、規劃,并通過企業入股或旅游公司參與的方式,強化旅游設施的建設與旅游產品的開發。
2顧渚村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開發策略
2.1研究區概況及開發條件分析
顧渚村屬于浙江省長興縣水口鄉,位于浙江北部太湖西南畔。北與江蘇宜興接壤,東南與上海鄰近。顧渚村因陸羽在此地撰寫《茶經》,因紫筍茶而引起人們的關注。陸羽著《茶經》稱:“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故名為“紫筍茶”。“龍袱包紫筍,銀瓶納金沙”的搭配使紫筍茶成了千年皇家貢茶,具有較高的品位。顧渚村村域面積18.8km2,轄32個承包組,11個自然村,農戶761戶,總人口2567人,村里擁有農家樂農戶約86家,是“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浙江省首位魅力新農村”。近年來,因其青山綠水、環境幽雅而成為游人品茗度假休閑的旅游勝地,有著“天然氧吧”的美譽(表1)。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顧渚村共接待游客6萬人次(其中,陸羽山莊1.5萬、霸王潭1.1萬、壽圣寺3萬、療養院0.3萬、農家樂0.8萬、散客0.5萬,除去重復計算,凈接待6萬)。顧渚村從3月底起至6月底,每天接待的游客基本為5000~6000人,周末達到8000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