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發展成為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指導我國“十三五”時期發展,乃至長遠發展的科學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主要通過對“綠色發展”理念與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路徑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農業經濟論文發表范文。
摘要:“綠色發展”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其內涵包括了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內容和意義。作為“綠色經濟”代表的農村循環經濟,自然應當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以及文化效用。本文通過梳理“綠色發展”內涵,概述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的障礙性因素,分析農村循環經濟對“三農”的重要價值,探究“綠色發展”理念下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路徑。
關鍵詞:綠色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路徑
一、“綠色發展”戰略理念以及內涵理解
“綠色發展”是一種思維、理念,更是國家發展大戰略。如何理解“綠色發展”理念內涵。天津市長黃興國同志的專題撰文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進行了全面闡釋和探討,即“以綠色規劃為引領,打造‘綠色格局’、以綠色轉型為動力,提升‘綠色實力’、以綠色生態為基礎,構建‘綠色屏障’、以綠色生活為導向,增進‘綠色福祉’”,并認為‘綠色發展’是發展的本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小康全不全面,環境質量很關鍵。”專家張云飛認為要全面地把握“綠色發展”理念,需要對“綠色發展”進行廣義理解,并認為“綠色發展”理念內涵應該包括“均衡發展、節約發展、低碳發展、清潔發展、循環發展、安全發展”。
綜上所述,新的歷史時期,“綠色發展”理念內涵包含了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內容。“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樣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了,但如何才能平衡好這‘兩座山’的關系,使發展真正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五大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理念,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因此,“綠色發展”背景下,探討如何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實現農村循環經濟的經濟、社會、生態以及文化效用,對于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二、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障礙性因素
近年,隨著我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以及農村地區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村地區循環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1、發展循環經濟意識淡薄
從政府層面講,由于我國探索農村循環經濟起步較晚,又少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導致管理者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存在偏差。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許多地方政府盲目投資項目,擴大其規模,而不考慮資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從農民層面講,目前大多數農民的生活還處于溫飽狀態,還有一些地區的農民的生活還處于貧困狀態,因而許多農民仍然把追求經濟效益當成唯一目的。即使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也把掙錢作為唯一的目的。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而漠視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農村經營者文化素質偏低
農村經營者是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主體,是農村循環經濟創新的實踐者。然而,我國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創新能力不足。據統計: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23年,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高達14.8%,而且,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受過短期培訓的僅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發展農村循環經濟需要有文化、能創新、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農業經營者的文化素質偏低,成為制約農村循環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
3、農村循環經濟市場不健全
土地、水利等資源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上游,總體價格便宜,但這并未體現出這些資源的真實價值,從而間接促進了能源消耗大、資源利用效率低的產業發展較為迅速,對資源依賴程度過高。若企業加大研發投資力度或者是購買先進的生產設備、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來發展循環經濟,勢必會增加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從而導致采取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失去成本競爭優勢,久而久之,這些企業就會被市場所淘汰。簡言之,農村循環經濟的外部效益不夠明顯。
4、農村循環經濟法律支撐不強
目前,涉及循環利用資源的政策和法規主要體現在環保法律法規中,例如《環境影響評價法》。但是,這些環保類法律法規多是污染環境后的被動措施,有的條款僅有一些原則性和概念性的籠統表述。《循環經濟促進法》為循環經濟發展確立了若干基本制度,起到了規范引導作用,但其對循環經濟規劃的具體實施、法律責任等都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所以具體到某一行業某一地區循環經濟的規劃的可操作性有所欠缺。因此,該法只是“總綱性”保障。
三、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對“三農”的重要價值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發展我國農村循環經濟,對加速我國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經濟發展模式,促進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帶動農民創業就業等具有積極作用。
1、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我國農村問題的重要舉措
在傳統粗放式生產模式下,我國農村普遍存在濫用化肥、農藥等問題,導致大量良田嚴重污染;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一些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現象也比較普遍;不少地方尤其是中西部濫墾、濫牧、濫伐嚴重,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換來了農村短期效益和表象發展。與傳統農業不同,循環經濟是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倡導清潔生產,能夠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能夠從根本上解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尖銳沖突,實現環保與經濟發展“雙贏”局面。
2、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關鍵途徑
“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影響較大,它要求所出口商品各環節都要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傳統發展環境下,我國農產品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殘留較為普遍;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憑借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制定相對苛刻的技術標準來限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由于傳統方式下生產的農產品,往往難以滿足發達國家的要求,禁止出口、退貨等時有發生,導致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降低。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生產“綠色產品”,對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3、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我國農民問題的重要思路
近年,我國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空間有限,農民增收的空間仍然很小,導致農村勞動力過剩、農民就業依然困難。循環經濟能夠重構農村的產業結構,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農村造就更多的就業機會,安置許多無業和隱性失業的農民。與傳統線性經濟縮短經濟的鏈條不同,循環經濟是通過延長經濟的鏈條而增加就業機會的。更重要的是,發展循環經濟還可以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為農民創造致富新途徑。
四、“綠色發展”理念下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路徑
“綠色發展”戰略理念的提出,對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內涵進行總結分析,認為當今“綠色發展”不是單一的,內涵包含了經濟效用、生態效用、社會效用、文化效用等組成的有機統一體。
1、經濟效用路徑
(1)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只有城鄉經濟融合和產業聚集才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要加強小城鎮的建設,使小城鎮的經濟發展起到帶頭作用,把農村剩余的勞動力轉移到小城鎮中去,增加農民收入;要改變城鄉二元化體制。城市可以利用資金、技術優勢,建立生態研究機構等,解決城鄉垃圾污染,為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農村可以為城市發展提供農產品原料等,為城市的工業發展提供機會。
(2)進行科技創新。新的科技創新能夠帶來新的經濟效益。例如,政府可以研究強化技術推廣,建立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科研基地;在高等院校設立相應的農村循環經濟學科或者研究方向,在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中培養技術型人才;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科技示范村等典型示范村的作用,以點帶面,加快農村循環經濟技術創新。
2、社會效用路徑
(1)加強宣傳教育。向政府領導、農業相關部門領導進行宣傳,讓他們了解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定期為村民舉辦各種宣傳和講座,普及大眾對于農村循環經濟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并把循環經濟理論運用到農村生產生活中去;加強對農民循環知識的培訓,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實現農村循環經濟的良好運行。
(2)健全保障機制。政府對一些循環經濟的科技研發項目應該加大投資;要建立合理的獎懲政策,加大獎懲力度,鼓勵農民運用科學發展觀發展農村循環經濟;要鼓勵生產者使用環保的設備和再生資源,為這些設備的購買設立貸款和優惠政策;政府還應該引導社會綠色消費,在采購時優先考慮可再生清潔產品。
3、生態效用路徑
(1)建立農村生態補償制度。對城市與農村建立不同的收費環境,城市對農村的污染大于農村對城市的污染,所以城市就應該付出更多的生態補償費用;在不同的產業和企業間實行不同的收費標準政策,不同企業和產業產出的污染物不同,因此可以實行不同的排污收費標準和環境補償稅費;應當對受污染地區進行生態恢復。
(2)樹立“綠色GDP”政績觀。政府要把生態環境作為評價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積極宣傳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為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樹立正確的導向,倡導節約能源與資源,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真正做到帶領人們創建良好生態和諧的社會,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放棄傳統的政績觀,達到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統一、全面發展。
4、文化效用路徑
可通過板報、廣播、會議等途徑宣傳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節約資源與能源,減少污染物與廢氣物的排放量,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政府要營造綠色消費氛圍,開展農民環保意識技能培訓、文化素養培訓,讓農民更多地了解自然、善待自然,實現農村循環經濟文化效用;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可持續發展觀與“綠色發展”理念的價值追求是一致的。因此,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發展理念,有助于保證農村資源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 黃興國:綠色發展:新理念 新動力[J].求是,2015(24).
[2] 張云飛:全面把握“綠色發展”[N].學習時報,2015-11-09.
[3] 張立群:“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N].解放軍報,2015-11-12.
[4] 蔡玉珍:當代農村循環經濟價值觀的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09(1).
[5] 康耀輝:論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1).
農業經濟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農業經濟》(月刊)創刊于1981年,由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會主辦。本刊辦刊宗旨:為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為領導機關宏觀決策服務,為農業經濟學科建設服務。讀者對象為從事農經工作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以及大專院校經濟類專業師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