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過程是由政治行為者在政治系統的輸入與輸出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互動行為構成的,在當代政治生活中,影響政治過程最重要的行為者實際上是政黨和政府。政治過程賴以運行的動力是權力,如選舉、立法、司法、行政、決策、暴力、命令、操縱、協商、鼓動、游說、許諾、教育、咨詢等政治活動,是構成政治過程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政治過程;發展;活動;學習論壇期刊論文發表代理
一、中國的政治現代化實踐不能脫離具體國情
每個國家的政治現代化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推進的。在中國,要順利推動政治現代化就必須充分了解并緊密結合中國的國情。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兩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東方大國和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政治現代化建設是無法照抄照搬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模式的,它必然在社會結構、組織形式、交往方式上富有中國特色。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
我國當前的社會生產力落后和市場經濟不發達等條件,決定了我國仍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一般意義上說,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民主政治是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產物。中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還不能算十分成熟,這就對民主政治建設產生了極為復雜的影響,要求我們必須全面地適應和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主政治進程。
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政治都是政黨政治,政黨在各國政治中都發揮著核心或主導的作用。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和發展路徑需要有效和強大的政治支持,這不僅是“后發”現代化國家的普遍發展規律,更是中國特殊的社會現實向政治系統提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治系統為現代化發展提供的政治支持。
一個正在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需要政治穩定,政治穩定需要政府權威來保障,而政府權威又根植于強大的政黨。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最根本歷史條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28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共產黨的領導,不僅是產生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最根本因素,而且是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證。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三、中國的政治現代化必須以政治穩定為前提
從社會發展總趨勢說,民主政治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是內在統一的。政治穩定是我國政治現代化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政治現代化實現的前提條件之一。只要我們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大膽探索,同時注意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就一定會順利向前推進。
正確處理政治變革和政治穩定的關系,是我國現階段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因此,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政治民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企圖畢其功于一役,不僅難以建立起有利于民主發展的政治新秩序,而且會由于社會經濟、文化條件不成熟而造成暫時的政治不協調甚至政治動亂。這些都要求推進現階段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以保持政治穩定為前提,并以促進政治穩定發展為現實目標。
四、必須正確處理西方文明成果、本國政治傳統的關系
大膽吸收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客觀要求,完全符合歷史的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經充分肯定了資產階級在其發展中對人類政治文明的貢獻,指出:“資產階級的這種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政治上的進展。”鄧小平正確地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鄧小平說的“文明成果”顯然包括“政治文明的成果”。中國決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但應該學習和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要求的政治文明;中國公共權力機關不搞三權分立,但必須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權力制衡的制度文明精神;中國政黨政治不搞西方的多黨制或兩黨輪流執政,但必須完善和健全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充分發展執政黨的黨內民主;中國政治不搞西方的議會民主、兩院制,但必須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方式,提高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民意的程度,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力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中國不搞西方式的民主政治,而是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并通過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實質性民主、通過現代政治文明的程序性的量化民主來確認和保證。
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如果舍棄本土文明,一味地在異質文明之間選擇,是找不到出路的。中國傳統政治中存在著高度集權而否定個性自由、強調道德至上而否定法治等缺陷。然而,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其中也包括中華政治文明遺產。其中強調政治平等、人格平等的德治主義和民生主義以及“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精神等傳統政治文化,也深深地影響著當今社會的政治生活,其歷史價值要給予肯定。因此,在政治現代化過程中,必須注意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化的雙重結構,摒棄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其精華,建立起新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從而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
小編推薦:《學習論文》論文發表代理
《學習論壇》深入宣傳和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開拓新事業,并結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為黨校、行政學院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密切配合各級領導干部政治理論學習,為提高領導干部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素質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