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與數字媒體藝術思索
作者:楊桂英廖周瑜曹子林涂璟姚平鄭寒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人文學的探源
人文學科,屬哲學。研究人類、人類文化和自我表達能力的學科。人文學科的現代概念源于古希臘語“paideia”一詞,原指公元前5世紀所設立的一門普通教育課程,目的是培養青年人具備公民的素質。它還可追溯到公元前55年西塞羅提出把《人之品質》作為訓練辯論家的基本課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家將“人性之學”與“神性之學”相對比;約19世紀,這種區別引申到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之間。到了近代,人文這個詞被用來翻譯Humanism,也就是人文主義,這個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些知識分子,在超越和反對中世紀歐洲宗教傳統的過程中,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學習典范,以此回歸世俗。這些人就被稱為“人文學者”,到19世紀的歐洲又有所謂的人文學科,20世紀英美的大學里面也開始出現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對于人的各方面的一種求知、對于人的知識的一種探討。
2數字媒體對社會文化進行視覺化的思考
新媒體藝術不同于傳統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的融合。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人文學是研究人類、人類文化和自我表達能力的學科,他研究的范疇與藝術密切相關。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創造和表現,是反映人類文化活動,社會活動的一面鏡子。藝術不僅要為社會創造視覺財富,同時也必然要對社會文化進行視覺化的思考。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功能。我們在創作數字藝術作品時不能迷失在技術中,不能被新技術帶來的感官刺激所迷惑。應該更重視作品所內涵的對社會、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及人自身的思考。更注重作品藝術審美精神審美的意義。
3數字媒體藝術給人文學提供新的研究課題
數字媒體藝術就是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誕生的新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中與人的互動和參與性給人文學提供新的的研究課題,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互動性與沉浸性。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接口為鍵盤、鼠標、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界限,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絡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數據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人與人的關系聯系的方式出現了改變,人們的情感道德理智也同樣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新的社會現象,新的語言交流方式,這些也都是人文學新的研究問題。
4結語
數字媒體的藝術創作也需要對于人文學的研究,數字媒體藝術的參與者就是人。一個藝術設計工作者如果沒有一定的人文學方面的知識,沒有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論研究必然會影響到作品的設計和創作。沒有對人這個本體的了解,觸摸、空間移動、發聲,這些和人的感知密切相關的設計元素就不能作出完美的表達。所以兩者并不是沒有聯系的,我們研究的對象和受眾都是人類。人文學的學習和研究對我們數字媒體這個新藝術如何做出好的設計給予了新的啟發,對于一個設計藝術創作者應該更加充實自己的知識,更具有社會責任感。
本文html鏈接: http://www.cssfps.cn/qkh/2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