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1導言
SD(systemdynamics)理論,亦稱系統動力學理論(thetheoryofsystemdynamics)。它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福瑞斯特(J.W.Forrester)教授是其創始人。系統動力學不僅是一門認識系統、處理系統問題的綜合科學,還是一門分析研究系統信息反饋的科學,被譽為“戰略與決策實驗室。”[1]從方法論講:系統動力學是結構方法、功能方法和數理邏輯法的統一。它以系統論為基礎,綜合了控制論和信息論的技術手段,是一門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邊緣學科。SD理論的處理方法是在運籌學的基礎上,為適應現代系統管理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技術理論。它不以抽象的假設為前提,而是以現實經濟社會的存在為前提,從整體出發尋求改善系統行為的機會和途徑。從技術上說,它不是依據數理邏輯的推演而獲取答案,而是依據對系統的實際觀測信息建立動態的仿真模型,通過計算機試驗來獲取系統未來行為狀態的描述。[2]因此,以SD理論處理旅游系統的技術問題是科學而明智的選擇。
2“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海南的新使命。機遇千載難逢,責任重如泰山,需要我們真抓實干,創新改革,科學高效實施。”[3]要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必須將海南全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建設,統籌規劃海南全省的陸域、海域、生態旅游核心區,合理規劃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和區位城鎮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范圍。然而,綜觀海南旅游系統規劃,存在的普遍問題是:
2.1理論研究存在偏差
①許多研究集中在所謂“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作用和意義”方面,很少有科學可行的方案;②不少研究成果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浪漫有余,但缺乏嚴謹的、量化分析論證。雖然旅游區位研究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課題,但這并不意味旅游區位理論研究與科學論證可有可無。相反,任何科學研究,只有在上升為系統理論架構層次時,才具有指導現實活動的意義。
2.2實踐操作技術失誤
①海南旅游區位系統偏重東線。中線和西線旅游業基本處于待開發的原始狀態。旅游產業“三亞現象”明顯。所謂“三亞現象”,是指以東線的三亞市為旅游系統節點,以三亞海景風光作為海南旅游景觀代表,海南旅游實質就是三亞游。基于這種規劃,政府在東線區的終點三亞市率先開辟國際機場,近期仍在擴建。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使三亞對外開放了航權,這些做法極大地鼓勵了海內外游客直飛三亞的旅游,許多游客的海南旅游觀光,首選三亞。由此,導致了海南省其他區位系統的旅游業滯后;②旅游區位系統發展失衡,又引發了海南省旅游經濟圈的縮小,使經濟欠發達的瓊中、瓊西區域旅游業發展緩慢。而現實的情況是,海南島中、西部區位擁有大量的熱帶雨林。熱帶雨林和海島土著風光是海南旅游區位系統的特有標志,在海南旅游資源系統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然而,海南旅游現在對外宣傳的主導聲音卻是椰風、海韻和美麗的海灘。其實,“海”在全國的旅游資源中,海南并不是唯一擁有的,并不具備獨特的優勢。海南旅游資源的獨特恰恰是中西部區位的熱帶雨林與土著風光。
2.3旅游資源利用率低,生態旅游環境遭到破壞,旅游服務質量低劣
海南旅游資源多數處于初級開發階段,陸域,水域和海域都沒有統籌開發利用。多數旅游點建設不配套,旅游資源利用率低,生態旅游環境受到破壞。例如三亞落筆洞旅游點,僅有一個國家級旅游保護石碑,其余文物全被破壞。崖城旅游點,崖城古城門殘缺不全,崖城古城墻破爛不堪,旅游點文物蕩然無存,旅游景觀殘破不全不再一一例舉。生態旅游環境污染嚴重。三亞許多海灣被旅游酒店分割占據,高價出租,海濱沙灘游人隨意丟棄垃圾、污物,濱海沙灘遍布垃圾,旅游服務質量低劣,亟待提高。
3海南旅游區位系統的SD分析
下面筆者運用SD理論對海南旅游區位系統進行分析:
3.1海南旅游區域、區位中心城市的理想空間定位
在圖-1的抽象模型中,節點A、B、C、D、E、F、G,分別表示區域、區位中心城市的理想空間位置。節點G表示區域次級中心城市瓊中市的地理位置;節點A表示區域中心城市海口市的地理空間位置;節點B表示區位中心城市文昌市的地理空間位置;節點C表示區位中心城市萬寧市的地理空間位置;節點D表示區域次級中心城市三亞市的地理空間位置;節點E表示區位中心城市東方市的地理空間位置;節點F表示區位中心城市儋州市的地理空間位置。區域、區位各中心城市可以通過三角形(△ABG、△AFG、△FGE、△EDG、△DGC、△CBG)節點間的交通線(高速鐵路或高速公路)進行聯系。全島區域、區位中心城市間距dij應該處于最佳狀態,區域、區位中心城市空間分布對稱,便于區域、區位中心城市之間的經濟、文化、信息交流,任意一個區域、區位中心城市周邊地區均能受到兩個以上中心城市增長極的輻射效應影響。因此,大大減小了區域內部梯度推移粘滯阻力。[4]91圖1區域、區位中心城市理想空間分布圖
3.2海南省會遷往瓊中依據海南省中心城市的理想空間定位,參考海南中心城市的SD分析和測算可知[4]:
(1)與瓊中腹地相比海口市濱臨海島北隅,作為區域的政治、經濟中心,將使政府管理運行成本偏高,省會海口市也沒有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作用。海南省會區位位置亟待調整。
(2)區域行政區劃致使梯度推移粘滯系數(η)加大,行政區劃系統要盡快調整,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梯度推移正效應出現。
(3)瓊中地處海南中部的五指山區,區位總面積2693平方公里,人口20.5萬人。區位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22.8℃,年均降水量2444毫米,是全島降雨量最大的地方,水資源極為豐富。區位森林覆蓋率達76%,空氣負離子含6000~8000之間,居全省之冠,生態質量在全國2348個縣市中位列第四,擁有“綠色寶庫”之稱。境內有五指山、吊羅山、鸚歌嶺等國家級、省級保護區,是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的好地方。鑒于此,筆者建議海南省省會應該遷往瓊中市。
3.3海南旅游系統的SD分析
3.3.1海南旅游系統的狀態變量
依據海南島旅游系統的特點,旅游系統的狀態變量主要包括:年總接待游客量、潛在游客量、同類旅游產品競爭失去的潛在游客量、旅游生態環境影響因子、年重游游客量、重游率和重游時間間隔等狀態變量。其中潛在游客是旅游游客的庫存量,是指具有旅游動機,又具有經濟能力的游客,潛在游客狀態變量是旅游區位系統主要影響狀態變量,是構建旅游系統變速率方程的核心。影響潛在游客狀態變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新增潛在游客量(Δyq),年潛在游客的退出量(yr),和年初次出游客量(y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