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時代在發展變化,現如今的社會是高科技的信息時代,注重人才的思維靈活、創新等,而在傳統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思維一般都成固定模式,失去了其本身的靈活性。新課改實施以來,強調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尤其是小學屬于基礎教育階段,作為教師應不斷探究適應新時發表展的創新教學模式,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
所謂游戲化教學是指: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借鑒游戲中的教育功能,將游戲的趣味性、情境性、參與性等融入教學實踐中,從而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學習工具等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一、趣味性融入知識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提出:語文課堂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內容在于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字詞運用能力,有著很強的知識性。
單純的識字教學比較乏味、枯燥,學生記憶、運用效果一般,作為教師應結合小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征,實施游戲教學,即:將趣味性融入知識中來,借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二、人文性與生活性相結合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課堂教學要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而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離不開生活的,作為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生活為背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生動的素材作為教學資源,從而帶領學生去生活中實踐、體驗,升華其自身的領悟能力,感受人文氣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
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雷雨,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都是活的書。”這樣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將生活整合成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開展教學活動,自主的完善和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充分凸現小學語文游戲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以學生為主的游戲活動結構,深化課堂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將課堂的主動權交予學生,自己做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游戲化教學以娛樂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能夠調動其學生的參與性。作為教師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設置自由、開放的游戲活動,借此讓學生在娛樂中盡情地發揮自我,打破傳統教學的固定思維模式,要知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而游戲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佳途徑。
因此,創設以學生為主的游戲活動結構,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深化語文課堂教學。
總之,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是學生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作為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發展需求,實施游戲化教學,借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在娛樂中感受、體驗、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