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酒店管理論文
1、當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1.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根據酒店對人才的需求,由酒店與學校簽訂用人協議,在充分利用雙方資源的基礎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最后酒店依照最初的協議約定,安排學生到酒店就業的辦學模式。該培養模式主要針對某一特定崗位,對接式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迅速完成學業與崗位之間的轉化,但是,單一化和填鴨式的教學致使學生所學專業能力過窄,畢業后轉崗難度較大,且該模式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迎合了企業的需求,卻較少考慮學生自身的教育和職業發展需求,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
1.2“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借助于酒店與學校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通過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課程,在酒店進行頂崗實習交替的教學模式,工學結合相互促進,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能與工作經驗緊密聯系起來。目前海南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采取該種模式。可是,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亦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鮮有科班出身的雙師型教師,大多屬于半路轉行;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又難以進行管理監控,教學質量和效果難以考評;此外,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管理型人才,而酒店給學生安排的工作職位服務性過大,且將學生長期固定在某一個工作崗位上,缺少崗位與崗位間的輪換,學生所學專業能力受限,畢業后完成轉崗的難度較大。
1.3“校企合作”。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提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這也是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中不斷努力探索的一大途徑。“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實行校企聯合,共同培養人才。酒店不僅參與研究培養計劃和培養方式的制定,而且參與學生校內的實訓課程。該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學校與酒店的之間的合作更多的體現在學生實習方面,然而涉及較為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師資交流與科研、教育與就業等方面合作較少。學校和酒店合作的范圍不夠廣泛,結合度不高,缺乏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校企合作機制。上面所提到的幾種人才培養模式是海南省各高職院校在對外學習的基礎上,在尋求適合酒店業需求和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出來的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舊有其自身的弊端:以職業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強化學生勝任企業職業要求的能力,弱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生涯發展,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卻忽視了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這也是目前高職院校教育與酒店管理人才培養供需“錯位”的主要原因。如何培養出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端正的職業態度、過硬的管理和服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探索適合當前酒店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亟待突破。
2、海南省高職教育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高職院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基礎首先應是從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考慮,構建以職業教育為主,兼具有行業與國際酒店標準的知識結構、能力與專業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酒店管理高職教育首先是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環節等方面要反映該專業的職業教育特點;其次,可以學習瑞士或英國等西方國家的經驗,制定出國家或行業的標準,并將其融入教學體系,保證人才培養水準;第三,隨著酒店經營管理的集團化和國際化,學校的酒店管理教育體系應考慮到類似企業標準。這些標準反映了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復雜性,也意味著目前酒店管理專業教育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上述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的實現必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客觀上需要學校、酒店和學生三方的共同配合,所以海南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今后的改革應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人才培養應以實現學生職業教育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為目標。需要教師具備國際化視野和專業職業教育能力,特別是國際化行業與酒店經營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從學校角度來說,學校內部要形成適應這一目標的教學實驗與實訓條件,并為教師提供相應的師資培訓和掛職鍛煉機會,以確保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具備相適應的物質設備條件。其次,人才培養涉及學校、酒店與學生三位一體。作為高職院校,應與酒店建立起更深層次的合作,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當前較低層次的合作上。隨著高職院校酒店管理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培養出適應時發表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各高職院校應努力探索,研究出既能實現學校教育培養目標,又能滿足酒店行業與市場需求,并符合學生自身發展要求,從而形成學校、酒店和學生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三,人才培養應充分利用學校和酒店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其中,學校要有完善的就業指導機制,通過指導學生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為學生的未來社會與職業發展定向,在此基礎上,讓酒店共同參與培養,聯合構建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端正的職業態度、過硬的管理和服務能力并適應未來國際酒店業發展需要的酒店管理領導人才。
作者:林文曼 單位: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