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在教學中,教師要理解學生的情感,充分尊重學生,只有與學生建立起和諧的關系,才能得到學生的理解、信任,實現有效的教學。在教學時,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的體驗,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比如,在課堂提問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難度不同的問題,讓成績較好的同學回答一些思維性的、創造性的問題;讓成績欠佳的同學回答一些識記類的問題,并且在此過程中積極采用啟發式教學,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
2民主、和諧、合理利用實例資源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師就要以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態度,如:尊重、信賴、接納等去營造民主的課堂環境,通過生動形象的情景設計,使學生在感悟、體驗中完成人格的培養。“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尊重是雙向的,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欣賞和信任時,他就會對教師有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同時在學業和思維方面也會有更大潛能的突破。
比如,在“播種道德,收獲幸福”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先讓學生探討人類一直苦苦追尋的問題,“什么是幸福?”有個學生提出“有錢就是幸福”。我沒有因為他的觀點與自己甚至是課本上的觀點有出入就馬上否定他,而是先肯定了這個觀點中合理的部分,并對他敢于把自己的不同觀點表達出來的勇氣給予及時的表揚和肯定,然后鼓勵他進一步深入思考,找出現實的依據,在進一步理智考慮,錢是否就是幸福的全部。
在討論中,筆者給出一個典型的實際案例:某家庭富有的獨生女,像小公主一樣被大家寵著,但不快樂,在得到一位智者的指點后,每天做一些幫助父母、幫助同學、老師,甚至幫助陌生人的事情之后,竟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并且在父母欣喜的神態、老師欣慰的笑容、同學贊賞的目光、陌生人感激的話語中,真切地體會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是有價值的,這種幸福感一直溫暖著她的心。對此,學生深有感觸,于是,在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討論中,學生得出了“幸福是善的主觀體驗”“善的實現即幸福的實現”等觀點。
3深挖教材,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在講授哲學原理的時候就可以深層次挖掘哲學原理及方法論對于我們生活、學習的現實指導意義,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講到“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我就及時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處理好主觀的“我”與客觀的“我”之間的矛盾。通過系列活動:畫“樹”、二十個我是誰、“照鏡子”等探究活動讓學生逐漸認識、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正視自己身上的矛盾點。這樣的系列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喚起學生追求真理的欲望,還能切實把所學原理運用到實際中來,讓學生覺得原本難懂的哲學課、枯燥的政治課原來都可以與我們如此貼近、如此有趣,也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知識的動機和興趣。
再如,講授“發展觀”和“事物發展的道路”這部分內容時,特別強調“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然后及時教育學生培養自覺、果斷、自制、堅韌的意志品質,并運用某小伙子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面對接二連三的失敗,很多人都失去了遞上求職資料的勇氣,而他卻憑著耐性、冷靜和拼搏最終獲得成功的事例,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到,真正的高手無論面對怎樣困難的局面,都能保持高昂的斗志,有著絕不輕言失敗的意志力。
4總結
總而言之,在中職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不僅是政治教學本身的需要,更是值得現代教育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
作者:周蜜 單位:江蘇省常熟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