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素質教育論文
一、全球化背景下,人文素質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
(1)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但是,長久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不下十余個版本的大學英語教材中都是以英美社會文化為中心。教材是課堂教學的綱領,因此,我們的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都是以英美文化為基點的。這一狀況持續至今數十年,我們的大學英語課堂一直心甘情愿地主動充當著英美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的義務宣傳員,我們的學生甚至包括教師都不自覺的把英美文化當成世界文化的中心,可以說大學英語課程為英美文化在中國的順利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人文素質教育要強調多元文化的滲透
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大學英語教學急切要做的是解放思想,正確理解英語的工具性和國際文化知識的范圍。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基本上都選材于英美文學經典或報刊雜志,但是若就此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要學習英美文化是極其錯誤的。如狹隘地認為除了中國就是英美,何談真正的國際?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放到全球化背景下考量,不是號召全社會所有大學聯合抵制英美文化,而是希望廣大英語教師不要只顧盯著教材,要將眼光投向多種文化并存的燦爛世界。將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意識滲透在大學英語教學當中,是時發表展對大學英語課程提出的重大課題。
(3)以人本主義為指導的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模式探索
以人本主義為教學理論指導,教學過程不應該是教師填鴨式的嚴格強迫,及學生無助地、順從地學習呆板枯燥的教材或其他教學資料,而是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情感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張大鈞,2003);而且,文化的學習、意識的培養只靠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多元文化意識可以遵從以下四種模式。
①自由的學生自主學習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由于教學目標在于促進學習,因此學習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吸收任何他自覺有趣和需要的知識。因此從學生興趣出發促使學生自主發動學習多元人文知識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學期初給學生布置寬泛的自學任務并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就自己所選擇學習的內容做8到10分鐘的課堂講座。比如,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圖書館的紙質資源和豐富的互聯網資源搜集整理感興趣的國家或民族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的英文資料,時間可以跨越任何文明的各個發展時期,內容可以涵蓋政治、經濟、地理、歷史、人物、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教師提前安排并公布每位同學做講座的日期,教師不要根據自身的喜好對學生的興趣橫加約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在學生主動尋求幫助時給予及時的指導。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相關知識儲備,在課堂上用流暢的英語做課題匯報,整個過程既鍛煉了自己的材料組織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又豐富了同班同學的人文知識;學生做講座的表現不管是出色還是一般,觀看的同學都會形成一個主觀評價,并通過與自身表現的比較吸取經驗總結教訓,從而促進自我提升。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天生具有的學習愿望和潛能,只有在合適的條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當學生了解到學習內容與自身興趣有關時,學習的積極性最容易激發。可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來滲透多元文化,不僅是學生個人人文知識的學習,還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強烈的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有效提升自信心,還能刺激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從而促進自我提升。這種自由的、寬松的學習氣氛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人文知識和學習英語的快樂,從而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入到英語學習中。
②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
人本主義主張給學生完全的學習自由的前提條件,是所有學生都天然具有極大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的潛能。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事物的好奇程度和自身的創造性是有差異的,不能指望所有學生都通過完全地自主學習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這時候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了解多方面的多元文化,設計出若干對學生有積極意義的和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題目,交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借助多種形式的資料來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之后在規定的日期在課堂上通過迷你講座的形式展現調研成果。簡單說,就像是完成“命題作文”。比如,教師設計出“韓國印象”、“留學日本”、“我眼中的西班牙”、“埃及文明”、“神秘的印度”、“老子在今天”等題目,直接或按學生興趣分配給每位學生,給他們兩到三周的準備時間,然后在課堂上以“專家”的身份做講座。由于每一個話題都可大可小,學生雖然做命題作文,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確定關注政經文史哲藝的任何一個方面。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既彌補了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缺乏方向感的實際,又給學生相對充分的學習自由。
③教師主導下的課堂討論
課堂上的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僅僅是人文知識的傳授,因為世界各個民族的文明卷宗都浩如煙海,課堂上能涉及到的猶如滄海一粟,學習人文知識應該成為每個人持續一生的事業;我們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鍛煉學生的社會關懷、思維批判以及健康情感”(李培根,2011),這也是大學英語課堂上的多元文化意識培養需要關注的重點。為了這一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時常關注有關各個國家社會熱點的英語或雙語新聞,精心選擇適合的有話題的文字或視頻資料印發或通過電子文檔傳送給學生。可以安排學生在課下閱讀或觀看這些資料,記錄下任何感想,課堂上給學生15到20分鐘的時間來發言。比如,《21世紀英語報》有一篇有介紹韓國高考的新聞報道,將這篇文章通過公用郵箱發給學生要求他們課下閱讀,任何感想都可以在下次課堂上自由表達。有的學生會回憶起自己當初高考的酸甜苦辣,有的會批判韓國學生和家長為求高分而求神拜佛的迷信做法,有的會將韓中兩國高考聯系對比,有的會進而思考我國高考制度為考生帶來的巨大壓力和無可否認的公平機遇。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觀點都是學生主動思考的結果,這些思想體現出學生們對生活的極大熱情、對社會的密切關注和對人生的積極思考。大學生具有極強的自我意識和表達欲望,教師需要善于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創造豐富多樣的情景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一些學生可能考慮問題比較片面或偏激,還有的學生不善于形成自己的看法,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完善自身的情感發展正是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暢述己見的自由,讓每個人都聽到另外的聲音,通過觀念的交織和碰撞才能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拓展。教師也可以個人身份參與到討論當中去,而不是充當正義的代言人和道德的審判者。
④課外實踐
英語教學中滲透世界人文知識、了解其他民族的渠道通常是通過紙質媒體或網絡媒體獲得相關資源,其實,還可以嘗試更直接的方式。大學校園里都會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留學生和外國教師,可以安排不同的學生分別采訪幾位外籍人士,采訪內容可以由英語教師規定或學生自擬,采訪目的可以是了解被采訪者對中外文化的不同感受或他們對中國海外留學生的發展狀況的了解等。當然,英語教師可以事先聯系熟識的外籍人士協助學生安排采訪事宜。有條件的學校或教師個人,還可以聯系就職于當地外企的中國或外籍人士,安排學生進行英文訪問,以了解外企的企業文化或中外文化和行為方式的差異為目的。進行采訪的學生將采訪內容整理成一篇完整的報道在課堂上匯報。這類實踐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鍛煉了他們與人交際的勇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創造了親身體驗國際交流的機會,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結語
英美(尤其是美國)以其鋪天蓋地的影視、音樂、暢銷書等大眾文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強勢的文化擴張,這一趨勢短時期內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無意抵制也無力抵制。但是要看到,各個民族,盡管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沖擊,仍然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學習、了解這眾多的文化類型才能真正地認識這個世界,深入解讀國際社會,同時形成文化自省。打破我們潛意識中的英美文化中心論,擁抱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使以多元文化為基礎的人文素質教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常態因素,是新時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外語人才的重要途徑。
作者:蘇曉麗 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