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案例
1.國外環境圖形設計教育
據相關院校網站上的課程資料顯示,目前西方開設環境圖形設計課程的院校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在環境設計專業下與建筑、景觀、室內并列開設,共同構成空間設計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奧蒂斯藝術設計學院(OtisArt&DesignCollege)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中就有“室內/環境圖形”這樣一門綜合的交叉學科工作室課程。其二是在平面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開設環境圖形設計選修課或高級圖形設計(AdvancedGraphicDesign)課程,結合實際設計項目的設計理論、觀念技巧及設計方法論的應用,屬于專業特色課程。
2.國際機構、培訓及國際大賽
環境圖形國際權威機構———SEGD的全稱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環境圖形設計協會),是一個非盈利性的國際教育組織,主要為在環境圖形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和工業設計等領域的設計師們提供資源,致力于環境圖形設計的推進。SEGD協會有一千多名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成員,他們都是在環境標識設計、展臺設計、主題環境設計等方面非常優秀的設計師。從1998年開始,SEGD每年都會舉辦環境圖形設計大賽,并評選出SEGD大獎,評選出的優秀設計作品會春季召開的成員會議上宣布,作品也將在隨后的展覽中展出。SEGD大獎是該領域唯一的國際級設計獎,也是傳達設計屆的5大賽事之一。從2013年開始,該獎正式在中國區進行推廣。SEGD在1990年美國殘疾人法案(ADA)發布之前20余年就已經開始關注和指導環境圖形與建筑傳達在無障礙方面的設計。法案發布之后,SEGD協同ADA以此為主題開展了無數關于無障礙方面的workshop培訓課程。除此之外,SEGD還有許多以交通樞紐建筑導向、品牌商業建筑場所感圖形環境等為主題開展專題workshop培訓課程。
3.國內環境圖形設計教育
目前為止,國內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中,大部分將環境圖形歸屬于視覺傳達、平面設計專業下較高年級的實驗性課程———導視設計。比如廣州美院的《導向設計》既是面向視覺傳達專業3年級的實驗性必修課程。課程中以空間環境為背景,講解圖形的公共信息傳達機能及導向標識系統的建立模式,形成對公共環境圖形設計的認識和導向標識的方法。教學內容中包含城市景觀、城市結構、信息傳達以及人體工學標準。相比平面設計專業,環境設計系統教育中所強調的環境認知、空間序列等基本設計理念對于導入環境圖形識別非常有力。但是,環境圖形設計在國內藝術院校歸屬環境設計專業下的情況卻實屬少見。這也直接導致從事空間設計的室內設計師、建筑設計師缺少圖形與環境結合增強使用者對空間理解的觀念,使得許多空間存在導視設計條件先天不足的情況。從環境圖形的學科性質不難看出其包含平面圖形、空間設計、環境心理以及人機工程等各方面內容的交叉學科特征,非常適合跨專業公共選修或工作室課程。然而目前來說,在這方面有所嘗試的國內高等院校幾乎沒有。
二、《環境信息設計》教學實例
筆者在同濟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階段已開展關于環境導視方面的研究,主要關注國內外學術著作以及實際項目操作中環境導視的概念與方法,并撰寫《尋路行為與導視設計》碩士論文。從事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環境設計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之后,在學校和專業開明的課程設置中,有幸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取得《環境信息設計》的課程教學機會。同樣面對沒有相關教學先例的情況下,經過近5年不斷探索,課程體系逐漸合理化,教學成果也逐漸現現。
1.課程介紹
環境信息設計課程自開課以來已有五年時間,就課程內容的探討和設定也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課程是面對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室內與景觀專業二年級學生的專業必修課。共48學時,3學分,為期兩個多月。開課之初即設定課程將信息論作為課程的基礎方法論之一。初期階段,如同國內大部分類似課程一樣,主要關注環境導視的規劃與設計。但環境設計學生在圖形設計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讓課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課程分為三段,第一階段引入運用信息設計與圖表設計方法對設計概念進行策劃的思維方式;第二階段進入環境導視的規劃與設計;第三階段加入信息媒體和載體,將互聯網手機終端APP交互設計與環境導視中的圖形設計配合。這一改革將信息設計不僅僅作為圖形表現的方法,更增強了信息化的邏輯思維對設計前期、中期相對嚴謹的控制,甚至將信息技術直接引入設計成果中。在課程之后同學們的其他項目實踐運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2.課程特點
考慮到信息學、交互媒體設計、圖形設計等交叉專業理論與技能的教學,在有限的課時中結合課程階段加入了多次圖書管理學、信息交互設計、環境導視設計等行業專家的講座,在課程后期甚至通過網絡平臺與交互設計師在網絡會議平臺上邊體驗邊指導。課程讓多個不曾有交往的學科和企業集合在一起,學校圖書管理團隊、思科中國網訊交互設計團隊、騰訊CDC用戶體驗與交互設計中心團隊、現代設計集團環境圖形所、復旦尚科交互設計機構因為環境信息課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學科指導專家組。
3.課程在過程中的關注
3.1信息組織、用戶研究與圖表設計
對于藝術設計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領域。但是我們也能在信息學中“信息架構”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與空間設計之間有趣的關聯。探究兩者不難發現,其中“信息組織”的方法在空間設計前期策劃、空間序列與組織方法中隱約可見。信息組織方法中的“分類法、聚類法、主題法、標簽法、本體法”結合用戶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類法”的操作形式將空間規劃中的各個功能區域根據的形式、事件、情境、時間、用戶等等形成各種發散性的策劃方案。一個設計項目中看似沒有關聯的眾多條件,經過這樣的整理歸納,設計角度、方案概念層出不窮,通過概念拼圖幫助理清項目條件和設計思路。這一階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設計中已有些發展的“圖表設計”(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數據統計的統計圖形學(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國也常被稱為文檔設計(documentdesign)。這種通過視覺圖形將大量復雜的數據信息快速清晰的表達方法目前已經深入國內不少藝術院校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類似“信息設計”課程。這種手法對于環境設計前期策劃與概念構思階段大量“無特征”數據的概念整理和表達甚至更為實際有效,但類似的教學訓練卻少有看見。課程教學實踐證明,優秀的設計方案和清晰明確的概念整理和表達關系密切。
3.2尋路、空間認知與空間規劃
根據經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對城市空間認知的歸納———區域、邊界、路徑、節點、標志物,結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對建筑空間認知的歸納———分區、通道、節點、標志物,基本能夠了解人們對空間認知從點到線到面的學習過程。Passini的專著中還提出尋路動線的概念,也就是在執行到達目標場所的任務前,人們需要制定預先的行動計劃。計劃中尋找目標地的過程恰恰是空間認知過程的倒序———從面到線到點。能夠通過清晰的尋路(事件———路徑模型)分析產生空間導視信息標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間規劃層次清晰、動線明確。這一先天條件的優劣對導視設計成敗的重大影響越來越被認識到。換句話說,空間規劃只有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使用習慣才能成為一個高效的環境。因此不論建筑內部、戶外環境還是城市區域的設計者都必需了解這一過程,明確的區分區域、醒目的標志物、綜合信息中心的節點、流暢清晰的路徑、內外一致的邊界形式,同時了解事件———路徑模型,這些是第二階段課程的重點。根據空間認知特征及尋路模型理清空間層次、序列關系,最終產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互聯網交互技術
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上的APP運用越來越普及,國內外各大城市的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區等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數字導航系統,數字導航與空間導航的虛擬與現實將成為一個新的結合點。同樣基于信息架構技術的建筑規劃與互聯網APP程序設計在這里很容易相互對接。通過思科網訊的技術支持,引入以用戶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設計流程———確定人物與情境、確定需求、解決方案、評估設計。同時引入程序設計流程中線框圖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這些流程與方法與空間導視規劃與設計流程如出一轍,也驗證了兩種設計類型來自同一根源的事實,也讓環境圖形設計在空間與虛擬平臺通過這一課程對接順利。
三、總結與更多嘗試
環境圖形設計對應的課程名稱從開始的“界面設計”到“環境圖形設計”到近來的“環境信息設計”。變化的過程并非盲目,而是越來越清晰于空間規劃與圖形的關系以及新技術載體對空間圖形的轉換。課程中最大的遺憾是不能將課程性質定位跨專業合作課程,雖然通過課程設置避免了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圖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對于完整課題來說仍是很大的不足。課程內容在不斷豐富的同時,關于“環境圖形設計”的探討卻又產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術對環境圖形的影響僅僅只是載體的變化么?或許新技術在圖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產生空前的影響。
正如當下參數化設計以及分形技術對圖形語言、空間形式語言甚至空間概念設計思維方式的影響令人刮目相看。這是否會是環境圖形設計的新方向,筆者也正在這個領域中與相關的專家和設計師共同探索,希望在“現代技術下環境圖形設計”的題目下繼續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學成果。
作者:黃維達 單位:上海視覺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