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經濟論文
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新興工業和服務業產品在人民群眾消費支出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但新興工業部門和服務業的發展也加大了對上游傳統工業部門的產品采購。表面上看,傳統產業提供的產品在最終消費品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隨著消費和投資的增長,對傳統產業產品的需求實際上是大幅提高的。缺少傳統產業的發展和升級作為支撐,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將面臨巨大限制。其次,傳統產業是國防安全的保障。雖然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但全球無時無刻都在受到戰爭的困擾和威脅。中國周邊的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東亞均存在爆發戰爭的可能性,經濟建設和工業化必須作為強有力的國防作為保障。傳統產業在國防工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常規武器的制造者,也為新武器和新裝備開發提供基礎保障。最后,傳統產業是基礎科學、技術研發的重要力量。雖然新興產業新產品開發和上市的速度快于傳統產業,但傳統產業始終是基礎科學和基礎工藝研發最活躍的部門,有很多新興產業領域取得成功商業化的產品,其研發的根源其實是在傳統產業領域。例如,第三次工業革命中,3D打印機、納米材料、工業機器人成為最受關注的新產品新裝備,其背后是以生產制造的快速成型、新材料復合化和納米化、生產系統數字化和智能化為代表的技術變革,而這些新技術無疑都以傳統產業為支撐和基礎:快速成型技術建立在傳統材料技術、機床技術、焊接技術上;新材料技術的基礎是傳統化工技術;生產系統的變革建立在傳統生產設備的基礎上。
實施傳統產業與升級的必要性
近些年,傳統產業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等歷史問題和技術進步緩慢、經濟效益不佳等新問題同時出現并加劇。在中國進入工業化后期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特殊階段,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實現工業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
傳統產業改造與升級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現代產業體系于20世紀80年代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其特征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使傳統意義上的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更加具有戰略意義的盈利點。現代產業體系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產業結構變化的特征。現代化在產業方面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新興產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現代制造業占制造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傳統產業在產值規模上占GDP的比重將下降,由規模化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二是效率和效益提升的特征。在現代產業體系框架下,不僅僅是國民經濟和工業整體,每個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都要得到大幅提升。這要求工業部門中傳統產業通過改造和升級,引入新的生產設備導入新的生產組織方式,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傳統產業改造與升級是實現工業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改革開發以來30年的發展已經使中國由一個市場封閉的國家變成開放的超級經濟大國,構建了完善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工廠,躍居世界經濟總量排名第二,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2012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著力提高我國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努力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實現工業強國不僅是發展規模和增長速度上的目標,更是發展模式和增長質量的目標。與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比較,受發展時間和技術儲備的影響,中國傳統產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升級的障礙更多,技術趕超的難度更大,為了實現“工業強國”的戰略目標,傳統產業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甚至要強于發展新興產業的壓力。
傳統產業改造與升級面臨的歷史機遇
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為了刺激國內經濟,紛紛加大對制造業的投入力度,一大批新技術和新工藝加速產業化的步伐,第三次工業革命由此爆發。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制造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使得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開始消退,大量勞動力轉移到機器人、新能源、納米、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裝備制造業和研發部門,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官員、學者和企業家開始擔憂傳統產業是否會被新興產業替代,例如新的合成材料是否會替代傳統鋼鐵,新能源是否會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新能源汽車是否能替代傳統汽車等等。但事實上,傳統產業并不但不會被替代,還面臨巨大的轉型升級機遇。
首先,在世界工業發展進程中,產業升級和轉型時有發生,但一個產業整體退出卻十分罕見,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替代”其實是產品的更新換代或生產方式的升級。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紡織業由傳統的手織升級為蒸汽機帶動的機械能紡織,紡織業并沒有消失;信息革命中,電視機由傳統的CRT顯像管升級為背投、等離子、LCD、LED,電視機產業并沒有消失。因此,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一大批新興產業被孕育和發展,但傳統產業也并不會消失,相反,在新的工業技術和工藝刺激下,傳統產業會加速轉型升級的步伐。其次,一些傳統產品或傳統生產方式確實存在被新產品、新生產方式替代的趨勢,但這一替代也是有過程的。納米材料的商用始于20世紀70年代,并且是21世紀發展最快的材料工業,但鋼鐵、塑料和化纖仍然是目前全球工業產品最重要的基礎材料;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技術研發和建設同樣在20世紀末進入高速增長期,但以煤、油、氣為原料的傳統能源仍然占到目前全球能源使用總量的90%以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在1959年被制造出來,但到現在全球也只有寥寥幾家“無人工廠”。新舊產品和生產方式交替之際正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窗口期,只要能夠把握和利用好機遇,傳統產業是能夠升級為新興產業的。最后,產業轉型升級、新舊產業的交替與企業的發展是并行的,某個傳統產業的消失并不意味著行業內的企業也退出市場。有很多歷史悠久的跨國企業都是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來。例如,IBM成立于1911年,最初的產品是磅秤和自動絞肉機等;三菱成立于1872年,最初是造船和煉鐵企業;西門子成立于1847年,最初提供電報服務;成立于1865年的諾基亞最初是一家木漿工廠。這些企業不斷將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轉移到新的高增長領域,始終保持在世界產業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傳統產業改造與升級的現狀與趨勢
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由來已久,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也是一個老問題。當前,中國傳統產業改造與升級已經進入信息化推動的技術升級的新階段,面臨新的問題和約束,呈現與信息化、新興產業、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