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村電影論文
作者:劉漢文 單位: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社會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當前農村電影公共服務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迫切需要對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進行頂層設計,推動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以滿足政府、群眾、企業等各界的新期待。農村電影面臨的新形勢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實施十余年來,以2007年國辦38號文件下發為標志,通過轉型發展,農村電影公共服務逐漸從事業主體向企業主體過渡、從行政機制向市場機制過渡、由政府直接提供向政府間接提供過渡,建成遍布全國農村的電影數字放映網,基本實現“一村一月看一場電影”的目標。在發展過程中,農村電影面臨著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這些新形勢、新問題迫切需要農村電影進行新一輪轉型。
一是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2000年以來,中國城鎮化水平年均增幅約為1?13個百分點,2010年城鎮化率達到47?5%,城市化呈加速發展態勢。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未來5年,我國城鎮化率要提高到51?5%,這就是說,到2015年,一半多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據有關機構預測城鎮化率2020年達到57?67%,城市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載體。一些東部發達地區如寧波等地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這種趨勢帶來互相關聯的兩個問題,一是農村人口持續減少。如果農村電影觀影人次越來越少,那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還有必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嗎?二是在城市的農民工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已有2?3億農民工,其中80年代以后出生、年滿16周歲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超過1億人。如果當前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不發生改變,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在城市生活,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文化權益,如何讓他們得到電影公共服務,值得廣電部門思考。
二是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截至2010年5月,我國99?1%的鄉鎮和92%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聯網,95?6%的鄉鎮接通了寬帶,3G網絡已基本覆蓋全國。在這種環境下,當前農村電影面臨著網絡媒介的嚴峻挑戰,如何讓群眾通過銀幕“看好”電影變得非常重要。而當前貼近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的影片還比較少;片源還比較陳舊,國產新片大片還明顯滯后于城市放映;農村中小學生有1個多億,基本沒有適合他們看的電影。從放映場所來看,在廣袤的農村地區,大部分地方還在放映露天電影,群眾對此頗有微詞。1982年底,全國農村已建立集鎮電影院(影劇院)7360座,到1988年,農村影院總數達12192座,全國61000多個鄉鎮,其中的五分之一有影院。而現在這些集鎮影院基本癱瘓了。當前露天放映這種簡易放映方式難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提升,再加上我國不少地方冬季或雨季漫長,一年當中適宜露天放映的日子很少,農村固定放映場所建設應盡快擺上日程。
三是社會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從國家層面來看,對于財政資金的使用越來越規范,審計越來越嚴格,問責越來越嚴厲。從社會層面來看,公民對于信息公開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18億,農村網民達到1?31億人。更為突出的是,2011年上半年,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11萬迅速增長到1?95億,半年新增微博用戶1?32億人,增長率高達208?9%,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0?2%。在中國社會網絡化程度迅速提高的態勢下,所有公民和整個社會都有可能被網絡連接起來。“微博打拐”、“郭美美與紅十字會”等事件說明,一個網民就是一個通訊社,一個微博就相當于一座電視臺。在社會監督機制越來越完善的情況下,農村電影公共服務的每一筆資金是不是得到穩妥、高效地使用了?每一個放映場次是不是真正落實了?會不會某一天的某一個細節被網民關注,引起“圍觀”,最后形成公共事件?這些問題值得每一位農村電影工作者重視。
新一輪轉型升級的基本路徑如何應對以上這些新形勢,筆者認為,當前需盡快促進農村放映工程轉型升級,從以下方面加快發展步伐:
一是著力讓農村電影“更好看”。如果說前十年農村電影放映的重點是放映網絡建設,讓農村群眾“看到”電影,那么現在的重點應該是加強面向農村的影片內容建設,讓農村群眾“看好”電影。近年來電影行政部門每年資助20部農村題材影片創作,還推動設立農村題材電影創作生產基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建議電影局和中影新農村發行公司進一步采取政策措施,深度了解和滿足各地農民的觀影需求,不斷豐富和更新農村放映片源,提供其想看樂看的影片。總結河南周口院線創作《農家媳婦》的經驗,鼓勵有條件的院線針對農民的所思所想所求,創作一批滿足農村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的故事片、戲曲片和科教片,使農村電影放映內容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更高效益。針對投放農村市場的新影片時間過晚的問題,建議采取提高定片費用等方式,進一步吸引片方盡快將新影片投放農村市場。
二是要讓更多的農村群眾“進影院”。農村電影放映已經實現了由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的轉型,當前應認真總結四川樂山等地的經驗,考慮統籌中小城市影院建設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協調發展。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楊步亭會長認為,農村電影生產力的最終解放在于鄉鎮建影院,縣城建多廳影院,這個觀點非常有代表性。露天放映最易受天氣和外部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在有條件的地區,要將鄉鎮影院建設改造納入政府議事日程,采取信貸、稅收優惠、補貼獎勵等多種手段和措施,加快鄉鎮數字影院的建設,同時鼓勵和吸引各類資本投資建設商業影院和社會影院,讓農村群眾看電影不再“風吹雨打”。上海市文廣局設立電影專項補助資金,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對各鄉鎮影劇院電影放映數字化改造和新建、改建數字影院實施政府補助,此舉值得一些發達省區學習借鑒。
三是創造條件,讓農民工等群體看上電影。中國電影十年規劃明確要求,“要重視農民工、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觀影需求,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看電影難的問題。每學期要為中小學生至少放映兩場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大連市“十二五”期間推出“2151”工程,在完成國家規定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場次基礎上,為每一個農民工聚集地,一月放映一場電影,回報在大連市工作的數百萬農民工。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電影進校園,得到學生、學校、企業的歡迎。這些做法的共同點就是努力將公共服務類的放映活動擴展到社區、校園、工地,讓農民工和困難群體享有平等的文化權益,讓中小學生在電影中享受快樂和教益。有條件的地方要采取優惠票價、發放公益觀影券等多種形式滿足農民工等群體的觀影需求,實現文化成果均等共享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