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教育科技論文
本文作者:谷兆俠 單位:新鄉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整體生命觀強調機體各部分的統一、機體與環境的統一,是醫務工作者科學地認識生命現象,創造性地從事醫學實踐活動的基本指導思想,也是醫學教育需要引導學生樹立的根本性觀念。但對這方面的教育,我國醫學界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只將各學科具體的書面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作為主要的學習目標,不善于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生命問題;不重視探索潛藏在學科知識后面、反映生命現象本質的基本規律。不少學生經過5年的系統醫學教育,又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后,還是不善于從整體角度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習慣于片面、孤立、靜態地看待各種疾病,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這些現象說明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差,整體生命觀念不強,也是導致醫療效果差的基本原因。這種醫學教育現狀,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針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在以下幾方面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
1醫學教育應重視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長期以來,許多醫學院校奉行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教學觀念,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必要的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與訓練。這是導致學生眼界狹隘、思維僵化,綜合思維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要改變目前這種醫學教育現狀,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教育觀念,將教育重心轉移到對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來,尤其需要加強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20世紀40年代以來誕生的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一批系統科學,提出了關于認識世界復雜性和整體性的理論及方法學。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辨證唯物觀的補充和發展,是伴隨現代科學發展而產生的全新的思維方式,也為我們從整體上認識生命現象,解決復雜的醫學實踐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論指導。系統論認為,世界上客觀存在的各種事物皆為系統。任何系統都是在一定環境中,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多要素,組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
系統思維的突出特點,就是強調考察對象的整體性,從事物的相互關聯出發,從事物內在的統一性、事物與環境的統一性來認識對象。整體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等是系統最基本的特性[1]。現代醫學教育,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系統科學思維觀念,促進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糾正片面、孤立、靜止的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地運用系統論等現代思維方法論,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減少認識上的局限性,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生命現象。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將科學思維方法逐漸融入自己的身心,轉化為個人的思維方式與習慣,為學生整體生命觀的培養奠定良好的思維基礎。
2重視整體生命觀在課程體系改革中的指導作用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而且學科的分化越來越細。基礎學科之間、基礎與臨床之間、理論與實踐教學之間,從整體角度的相互滲透和整合明顯不足。在各學科內部,雖然教材內容在許多時候不得不以知識點為中心,按章節分別闡述,但對怎樣能更有利于反映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怎樣能更好的體現生命的整體性特征,往往缺乏足夠的考慮。現有的醫學課程考試,主要考核的是書本上具體的、記憶性知識。只要學生能順利通過考試,就認為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很難在考試中得到評價。這種考試方式,對師生雙方都起到不良的導向作用。使教師滿足于把學科知識機械地灌輸給學生;學生滿足于對教材內容的被動接受與記憶上,對知識的理解表面化。在這樣的學科知識背景下,如果教學雙方的整體生命觀念不強,在教學上就容易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極大地阻礙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培養學生的整體生命觀非常不利。
可以用系統整體觀為指導,從以下方面進行一些改革:①結合已有的辨證唯物觀課程的教學,讓學生適當學一點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現代科學思維方法論,探討怎樣將其與醫學教育實踐結合起來,真正起到思維方法的指導作用。②基礎醫學和專業教育,都要本著突出學科基本結構,加強學科間聯系,訓練學生思維方法為主的觀念,篩選基本的醫學知識,精簡學科內容,給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多騰出一點時間。③改變現階段學科分化過細的狀況,在突出核心知識,精簡內容的基礎上,按知識的內在關系進行整合,減少現有學科的門類。④在本科教育的適當階段,從整體醫學觀念出發,打破原有學科界限,開設數門綜合學科。即將若干學科中體現生命整體性和規律性的知識提取出來,在更高的境界上,從新的角度,構成新的學科。促進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和融合,促進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⑤改變目前那種為考試而考試,以考試來定向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考試模式,逐步建立起既能對教學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又能全面體現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模式。近些年來,國內外一些醫學院校,圍繞課程體系改革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在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2]。
3從系統整體角度認識各種生命現象
系統的觀點,首先是整體的觀點。堅持整體生命觀的教育,要重點突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要強調機體與環境的統一。各種生物通過不斷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并對環境產生影響,生物的生存和發展與環境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要強調,生物體本身是具有一定結構層次的有機整體。雖然在分子、細胞、組織及器官系統各層次都有其獨特的結構與功能特點,但各層次之間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存在復雜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受整體的支配和控制。在從事醫學教育時,心中始終要有整體觀,要從整體上認識和處理問題,從整體與環境、整體與部分以及整體內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去分析生命現象。堅持從生命系統的整體出發,把局部的問題置于整體的關系中加以考慮。這樣既可促進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豐富對整體生命的認識,也有利于加深對各種具體知識的理解。如在學習各種生理功能時,從整體觀出發,引導學生樹立全身穩態的觀念。認識到每種生理功能都是整體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結果,是身心活動協調統一的結果;一種疾病的發生與轉歸,從根本上看是整體穩態水平的破壞與恢復的過程;機體穩態水平的維持,與包括自然、社會在內的整個環境條件密切相關。要避免那種將人體各部分與整體割裂開來,將人與環境割裂開來,孤立地分析具體的生理與病理問題的現象。引導學生重視從人與環境的統一、從人的整體出發防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