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言文化
一、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生態
首先,從土家族區域經濟來看,土家族擺手舞的興起和發展適合土家族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的,土家族人民是把山間或者是盆地作為基本的生存空間的,是由漁獵采集的經濟生活發展至農耕經濟生活,并在不斷的發展中和外界形成交通信息往來,從而使得土家族的民族區域文化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從擺手舞的內容上來看,它所展現出來的是民族的遷徙、家園的創建、狩獵征戰以及慶祝豐收等等畫面,可以這樣說,土家族擺手舞不管是在舞蹈形式上,還是在領唱形式上,或者是在基本動作上,基本上都是從土家族的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中發源來的。
其次,從土家族對祖先的崇拜來看,生活于湘、鄂、黔以及渝交界地區的土家族人民,他們并不相信神仙和皇帝,他們只相信自己的祖先,在他們嚴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離不開祖先的。土家族雖然不存在宗教,但他們卻有著宗教觀念,他們的信仰文化有崇拜祖先、祭祀土王、敬奉白虎并且是相信梯瑪等等,而這一系列的信仰,在擺手舞種體現的淋漓盡致。擺手舞最早是起源于土家族的祭祀活動,并且祭祀活動通常都是在祠堂舉行的,在經過了長期的演變之后,至今變成了土家族人民自娛自樂的一種舞蹈。
最后,從土家族民俗文化特點來看,民俗文化由于家庭以及家族制度不同,由于自然村落以及自然環境的不同,由于行政區劃以及語言的不同,使得民俗文化事項在不同的家庭和家族、在不同的自然村落和自然環境,在不同的行政區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內容,不且相互獨立傳承。土家族主要使分布于于湘、鄂、黔、渝等等地區,是把武陵山作為主要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在這樣的一個相對比較閉塞的地區和語言環境之下,形成了具有濃厚的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在這一民俗文化的圈子里,土家族民眾由于家族制度的構成、受到自然村落的制約以及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在自己民族的內部形成了一種文化的認同,在這樣的文化認同之下,集體參與的擺手舞就得以沿傳至今。
二、土家族民族文化形態的弱化
對于一個處在相對比較弱勢地位的少數民族來講,在面臨著復雜社會的強勢文化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很難能夠守住陣腳的,總是免不了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和同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土家族的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變異,被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觀念所弱化,不僅如此,地域差異性的不斷縮小也使得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逐漸出現淡化,加之信息時代使得一些包括擺手舞在內的民俗、以及技藝等等這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效率低下,成為了只供觀賞的對象。簡單來講,民俗文化正逐漸隨著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漸漸消亡。
三、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生態傳承
(一)保護擺手舞原生形態的活態
土家族的擺手舞是一種原生態的舞蹈,熟知這一舞蹈的人主要就是在土家族土生土長的居民,那么,如果從環境上對這些居民進行保護,必然要比空洞的進行向外拓展要來的有意義的多。所以,首先就是要進行村寨的民族文化生態進行保護,存在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而擺手舞在土家族村寨的存在,通常都是環境相對比較封閉的,只有把這種文化生態源流保護好,才能夠把貨號原生態的文化,因此,應該要發展民俗旅游,把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以及經濟資源進行轉變。當然,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不僅要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選擇進行尊重,又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來建立起鄉村博物館,從而來防止民族文化出現瓦解。
(二)構建擺手舞文化生態經濟模式
構建擺手舞文化生態經濟模式,也就是要把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的開發和利用作為主要的手段,堅持在不把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的前提之下,把兩者相結合起來發展經濟,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并把它們歸入到經濟發展之中,使得經濟發展與文化生態保護同步進行。土家族的擺手舞也就是土家族可以開發和利用的一種較好的文化資源,必須要形成對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生態保護這樣的意識,并試著在一些地區構建起把擺手舞作為中心的經濟模式。
(三)弘揚和推廣擺手舞
對民俗的傳承活動其實就是人類自發的一種習俗慣制,在具體的實踐當中,它使沒有意識的,也就是說它是習慣成自然的,那么,對于擺手舞的傳承來講也是一樣的,它也是在絕大多數的時間里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種自覺的行為,但是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來講,單單只靠民間的自覺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政府的參與。所以,我們可以把擺手舞和音樂以及其他的舞蹈相互結合起來,可以在擺手舞的簡單的鑼鼓聲中配上現代的一些音樂,從而來使得擺手舞在節奏上變得更加鮮明、更加歡快。
結語
總之,在高度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必須要不斷對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讓擺手舞得以與和諧社會同步而行,從而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