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學生們處在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體育課的教學至關重要,是學生提高身體素質的主要途徑,本文主要探討小學體育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
《體育科技》(季刊)創刊于1979年,是由廣西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體育刊物。刊主要刊登與體育運動項目有關的競技體育的選材、訓練技術、戰術和運動醫學、生理、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體育管理學及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的學術論文,并介紹國內外有關學科的先進成果,為提高體育運動水平提供各種科技信息。
一、前言
小學的學生們處在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從不上學到上學的轉變使學生們不僅要在心理上接受,更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狀況去應對學習任務。小學學習的過程中,雖然沒有中學過多的壓力,但也應提倡“勞逸結合”的原則。因此,建立一個豐富多彩的體育課程體系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學校要配備專業的體育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安全多樣的體育設施、為學生提供體育知識教材及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比賽。當前,小學體育課程不斷完善的同時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進行理論探討,并在實踐中找到解決措施。
二、小學體育的概念
小學的體育概念在廣義上來說需要老師深刻而豐富多彩的來帶動。在小學體育活動開展中最大的特點就是相對于普通文化課,其興趣化的活動內容要有很多,學生的活動范圍也要大很多,在交流學習互動、師生互動的向度和頻度上都要遠大于普通文化課。所以很受人們的歡迎。因此,如何有效的組織這些動態因素,使其發揮最大效能,教師的興趣引導必不可少。體育交流學習活動就是力求在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需要的基礎上,激發全體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這也是體育互動學習的最根本因素。體育互動學習的廣泛含義就是,互動型的體育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進行協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在結構化、不同元素組成的的小組內通過彼此學習和幫助,來達到對體育活動的內容進行掌握。
三、小學體育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1.小學體育課被主干課程取代
在當前的小學體育教育過程中,體育教學所占的課時相對來說較少,且許多的體育教學課時都被普通的文化課所侵占,嚴重影響了小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隨著當今社會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深化,家長及學教對普通文化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在大多數的教師和家長的眼中,學生熱愛體育運動和體育課勢必要影響學生的文化課的教育,所以在教育觀念方面的認識,是嚴重影響小學體育課開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導致體育課被主干課程不斷取代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小學體育課形式單一
在現代的小學體育教育過程中,體育課的活動形式過于單一,缺乏興趣引導和特色課程的開展。在現代大多數的小學的體育過程中,許多的學校還是以傳統的體育測試項目為引導,還是以體育測試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嚴重影響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熱愛和興趣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也忽視了特色課程內容的開展,只是以單純的體育活動為著力點,不從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入手,嚴重阻礙了小學體育教育的深化開展。
3.小學體育課缺乏理論知識的講解
在小學的體育的教學內容上,體育老師只是針對學生的體育素質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卻忽視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原理及對體育理論知識的理解。在一般的課堂教育中,體育教師只是單純的讓學生在一起進行跑步,仰臥起坐,等單純的素質鍛煉,卻忽視了為學生們講解一些體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小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發育的黃金階段,老師的知識原理講解對以后學生的體育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四、完善小學體育課程建設的措施
1.體育與美育相結合
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課堂學習任務為教學導向,設定體育與美育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即在體育教學中建立問題解決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保證擁有與利用豐富的學習機會,以真正獲得學習經驗。問題解決模式是多種具體教學方式的集合體,包含著“以問題為定向、以探究為過程、以解決為目的”的共同特征。以美育為導向的學習還包括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學場域,走向校園、走向社會、回歸生活世界。通過同伴活動、社區活動等其他社會活動,主動建構認知結構,完善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整體人格。體育教學的重要轉變就在于改變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真正使學生的體育鍛煉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為主要內容。結構化指的是課堂內和課堂外均要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活動方式和內容。確立學習任務為主導的學習型體育教學課堂有利于體育教學工作更加深化開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體育與美育教學目標相結合的效果。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課堂的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教育尺度,把理論知識和教育實踐充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進行體育實踐的同時能學到關于體育的理論知識,在學習關于體育的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體會到體育實踐的樂趣,只要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學生對知識原理的理解。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