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在草原蝗災的治理中,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手段是化學防治。這種防治方法雖然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優點,但是隨著化學農藥品種及數量的增加以及無限制地使用農藥,已導致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如蝗蟲抗藥性、蝗蟲天敵被殺、生態平衡破壞、產生殘毒等等[1]。為此,廣大科研人員和草原工作者在長期的生產和科研實踐中,經過探索和試驗總結出了用生物技術防治草原蝗蟲的方法,并日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尤其是近些年來,國家開始大力支持生物滅蝗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草地牧雞滅蝗是一項環境友好型的生物滅蝗新技術,它利用雞與蝗蟲之間具有食物鏈關系的原理,把雞群投放發生蟲害的草地上放牧,通過雞取食蝗蟲來有效控制蝗蟲種群數量,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種群密度之下,從而達到保護草地資源的目的[2]。赤峰市順應時發表展潮流和滅蝗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開始推廣牧雞滅蝗技術,配合機械噴霧防治,很好地完成了當年草原蟲害防治任務,不僅有效遏制了蝗災的危害和蔓延,而且也取得了較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當然,在推廣和應用牧雞滅蝗技術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就赤峰市牧雞治蝗工作開展現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總結,并提出了幾點建議,以做好以后的牧雞滅蝗工作。
1赤峰牧雞治蝗工作開展現狀
近幾年,我國科研人員在內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先后成功開展了利用牧雞防治草原蝗蟲試驗,并取得顯著經濟和生態效益[1,3,4,5]。為此,2010年赤峰市首次在克旗進行了牧雞滅蝗試驗,在達里蘇木發生蝗蟲危害草場放養1000只珍珠雞進行滅蝗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此次放養的珍珠雞具有活動靈活、抗病力強、易飼養的優點,且以草原蝗蟲為主食。2011年,按照農業部全國畜牧總站對草原植保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間草原保護工作要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不斷增加生物防治面積,擴大生物防治比例,以促進生態、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赤峰市開始加大牧雞滅蝗工作推廣力度,全市共引進了2.9萬只珍珠雞,分別在北部克旗、阿旗、右旗、左旗、喀旗和松山區等六個旗縣區開展了牧雞治蝗推廣工作,當年共計完成草原牧雞滅蝗面積27.02萬畝,取得了較好的防控效果。
2主要做法和技術措施
2.1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為確保牧雞滅蝗工作的順利開展,赤峰市草原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與相關旗縣、放養牧戶就牧雞、孵化、育雛、馴化、放養、防疫等相關事宜和注意事項進行了溝通和協商,同時與各牧雞放養戶簽訂了管理合同,明確了責任,從而保證了牧雞滅蝗工作的順利進行。簡要工作流程為:由市草原站統一訂購珍珠雞,經短暫馴養后,發送給旗縣草原業務部門,再由旗縣區草原站根據蟲害發生分布情況,選擇蟲害發生區內的農牧戶,按戶數分配牧雞,讓符合一定條件的農牧戶進行飼養和放養治蝗。
2.2加強治蝗期間的飼養管理
首先,要做好牧前各項準備工作。2011年赤峰市所投放的2.9萬只珍珠雞為市草原站統一訂購的為20日齡的雛雞,在當年6月下旬左右分別運送到蟲害發生嚴重旗縣的有關鄉鎮蘇木的農牧戶手中。同時,為了確保牧雞成活率,要求牧雞放養戶根據雞的飼養量準備雞籠,水槽、遮陰網等相應飼養設備物品;其次,適時開展牧雞放養治蝗。在當年6月下旬,蝗蟲大面積出土孵化后,進入快速生長的爆食期,待雛雞35日齡后,開始到草地放牧,直至9月中旬結束,大體放牧80天左右。選擇放牧的蟲害草場平均密度要在每平方米10~30頭左右,無噪音,附近一般要有水源,并保證草場面積至少在500畝以上,以保證采食量。雞群大小按草場面積和蟲害發生程度及蝗蟲數量來確定,一般每群雞為500~1000只,需要1~2個牧工進行放養管護。
2.3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放牧方法
赤峰市開展草地放養牧雞滅蝗,通常采用以下兩種放牧方法:一是將雞棚舍固定,以棚舍為中心,依次向周圍擴散覓食,由于多數滅蝗牧雞種群大,不利于隨時遷移,故大多數牧雞采用該種方式。二是棚舍不固定,采用游牧的方式,每天隨雞取食過的草地向前移動。兩種方法牧雞的時間基本相同,每天早晨5~6時,雞給水后放牧,到10時左右天氣變熱時將雞群趕回,飲水后休息,下午4時后再給水放牧,直到天黑前7時左右,召回雞群給水、補料,進棚舍過夜。雨天不出牧,正常給水、給料;放牧時應精心看護,以免雞群走散或遭天敵(野貍、黃鼠狼等)襲擊,放牧人員要固定,以便于管理雞群。
3牧雞治蝗效益初步分析
利用牧雞滅蝗,可以彌補機械滅蝗對地形地勢的局限性限制,對不斷出土的蝗蟲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即可以滅蟲,且無農藥殘毒,減少了草牧場污染,又可以給草原增加有機肥料,提供綠色雞肉食品,在保護草原的同時也給廣大的農牧民又增加了一項收入,起到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作用。赤峰市草原站將統一訂購的雛雞以500、1000只為單位分別投放給蝗蟲危害嚴重的旗縣有關鄉鎮蘇木的牧戶。根據有關測算,一只牧雞在近三個月的防治期內可防治約10畝草原,且防控效果較好。據有關滅蝗效果調查,牧雞放養區域內的蟲口密度由投放前的20~35頭/平方米,下降到每平方米5~10頭左右,有效遏制了蝗蟲災害,生態效益顯著。另外,牧雞滅蝗具有防治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等特點。根據旗縣區測算統計,一只牧雞前后總的成本價約在40元左右,到防治期結束,根據現在的市場價位,每只牧雞售價為50~60元,這樣每個放養牧雞的農牧戶純收入可達到0.5~1萬元,可見其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
4存在的問題
4.1牧雞死亡率較高
由于農牧戶缺乏足夠的放養管理經驗及相關知識,加之看護時疏忽大意,飼養管理不善,放養后期珍珠雞死亡和丟失現象增多,導致珍珠雞損失率在20~30%以上。
4.2部分牧雞進場時間偏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