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成本管理論文
一、我市當前農機推廣服務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以水稻為例,每畝產量為627.6公斤,平均每公斤1.5元,農民每畝收入不足兩千元,而農民種植水稻,如果從整田、插秧、打藥、收割等作業全部由農業機械來完成,一畝田機械作業成本就需要三百多元(不包括農機具的維修費用),除去種子,農藥,肥料,租地成本,人工勞動成本等,最后農民落入口袋竟所剩無幾。使用農業機械的成本如此之高,原因何在呢?
1.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程度低,農戶土地擁有量不均。我市耕作土地面積為30萬畝,種田大戶中擁有土地多的為500畝,少的30畝,更有單家獨戶經營為單位的經營形式,田塊劃分過小,平均才1至2畝,這樣的耕地分配,造成符合購買機具享有財政補貼的范圍不廣,惠農政策只能由少部分人享有,農機機具的普及率不高是農機購置成本升高的重要原因。
2.土地分散經營使單戶農民購置農機投入成本加大,農機使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機具有使用成本的增加。影響了農機戶的經營效益。
3.農業生產者對農機具的維護水平不高,修理費用增加,同時增加了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以及對之的培訓費用,造成農機作業量小,使用率低,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的增加。
4.我市糧食作物機具多,經濟作物機具少。張家港市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但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滯后,已成為全市農機化發展的“短板”。目前農業生產者所生產的花生、山藥、馬鈴薯、韭菜等大都依靠最原始的手工勞作,目前一臺韭菜收割機的成本在5萬左右,這樣的價格很難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去,而一個種了幾畝韭菜的經營者,割一次韭菜就需要幾天時間,大大增加了收割成本,制約著經濟作物的發展。
5.農業生產成本管理觀念淡薄。享受惠農補貼購買的機具,不注重合理利用資源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在大力度的財政補貼下,農民只需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購買一臺大型的機械,用老百姓常用的話:花那么點錢,就算買的是一堆廢鐵也是合算的。這樣的利益趨動下,購買生產作業需求的農機已經不是主要的投資目的,合算成了購買的主題,購置的農機利用率不高,大大浪費了國家的資源,增加了農機投入成本。
二、張家港市農機推廣工作中加強成本管理應采取的對策
對于農業機械推廣工作中的成本管理要引入創新機制,探索新路。
(一)大型機具管理挈約化與市場化相結合
對于單價較高的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機具,由于受土地及種植規模的限制,符合購買條件的種田大戶很少,對于單家獨戶的經營體,同樣需求這類機械的作業服務,由于不符合購買條件,將被拒絕于惠民政策的門外。為此,有必要引入創新機制。
①調整購買惠民機具的購買條件,擴大惠民范圍,讓更多的農民有機會享受到國家的農機補貼。
②調整農機服務方式。對符合惠民補貼的經營體以契約化管理的方式,規定提供一定量的低收益作業服務后,再實行市場化的管理,有利于擴大惠民的范圍,同時也有利于調動機具購置的熱情。
③農機管理部門應有效實行市場調研,為機具擁有者提供準確的市場需要信息,以促進定單作業、規模作業的發展。減少跨區作業盲目外出,避免無效轉移,降低使用成本,進而也可能間接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和區域范圍內作物統一布局。
(二)小型機具管理集中化管理和市場化管理相接合
對于小型的使用頻率不高的機具,可以創新管理方式,調整以家庭為單位的購買機具方式,以畝數計量,以村為單位,確定每個村擁有的機具數量,實行專人管理和維護,可以有效降低機具有占有量,同時有效降低因操作不當造成的維修成本的增加,減少因使用率低下以及增加的機械成本。
作者:盧靜 單位:張家港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