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戶外運動論文
登山運動的定義、特點、分類
1.登山運動的定義
戶外運動知名學者董范在《戶外運動學》一書中提到:登山運動是指登山運動員或愛好者在自然環境中徒手完成,亦或通過借助專門裝備攀登各種不同地形的山脈或山嶺的一項極富挑戰性和探險性質的運動。同樣,也有學者將登山運動定義為:登山運動是指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徒手或者通過借助專門登山裝備,從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嶺或山峰進行攀登的一項體育項目。
2.登山運動的特點
登山運動顯著特點在于:(1)它發生在自然環境里,既無正規場地,亦無觀眾,運動員或登山愛好者實在在高海拔嚴寒缺氧情況下跨越陡峭巖壁與雪坡冰墻,并最終順利達到高山頂峰的一項體育活動;(2)獨特自然環境使得進行登山或攀巖運動的人,必須自行攜帶登山專門裝備,并能熟練借助設備完成登頂;(3)登山活動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受到外界環境因素及人的主客觀因素的多重影響,其危險程度更高;(4)組織者與管理者必須更加注重臨場指揮,后勤保證、醫務監督以及通訊聯絡等也必須能即刻到位,其不確定性和探險性也正是這項運動吸引人的地方。
3.登山運動的分類
人們將登山運動分為登山探險、競技攀登(攀巖、攀冰等)和健身登山等幾類。其中,健身登山運動更傾向于適合旅游和普及健身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多是指普通人群完成難度低的攀登,也只是借助一般的登山裝備,完成簡單的健身登山活動等。因此,我們依據登山運動不同分類方法,通常將登山者分為2大類人群:第一類是登山愛好者或稱之為健身登山人群;第二類則是進行專門從事登山運動的登山運動員或職業登山者。
登山運動在國內外發展的現狀
1.國外對登山運動的研究現狀
登山運動這一項目在歐美國家發展得比較早,現代的登山運動起源于阿爾卑斯山區,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傳承歷史。登山作為一項新興時尚的體育運動,在歐美發達國家以及日韓等愛好登山運動的人口眾多,分布人群之廣,涵蓋了老、中、青年等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群。
2.國內對登山運動的研究現狀
(1)社會上登山運動的發展:我國現代登山運動開始于1956年,雖然起步較晚,但進步神速,經過4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國就從珠峰北坡成功登頂,迅速躋身于世界登山的先進行例,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積極反響和輿論震動。1956年我國第1期登山運動員訓練班由赴蘇學習登山的4位同志任教練員,學員55人,從中挑選32人組成中國的第1支登山隊,并于1956年與蘇聯登山運動員聯合攀登上了我國新疆境內海拔7546m的慕士塔格山,并在1957年我國的登山隊成功登上了位于四川境內的貢嘎山。為進一步推動登山運動項目在中國的快速健康發展,中國登山協會自2006年起就不斷組織全國乃至亞洲范圍內登山運動技術、學術等中外交流大會,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登山運動員和登山愛好者。
(2)學校里登山運動的發展:體育運動不僅可以讓參與的人群在運動中得到身體上的鍛煉,也可以讓人們得到心靈上的凈化和意志鍛煉。戶外登山也不例外,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陶冶了人們的身心、磨練了人們的意志。通過登山運動中不僅使得大學生加強合作意識,增進學生的集體觀念,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隨著國家對高校教育的進一步重視,2002年教育部新頒布了《全國普通高校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其中指出在積極健全課程管理制度同時,也要努力加強規范課程管理組織和課程建設。而戶外登山作為一種新興的時尚的體育運動項目,深受高校大學生的歡迎。因此,加強大學生對登山運動理性認識,減少危險的同時,適當開展和普及登山戶外運動可以說是正逢其時。
3.登山運動風險及防范措施
(1)登山運動的危險性:從宏觀來看,登山運動屬于極限或亞極限的運動項目之一,挑戰性和探險性也是其吸入人群的主要特征。但其危險性也伴隨而來,因此,如何重視危險和避免危險也就成了教學的重中之重。登山運動的危險主要來源于:一是自然環境的危險;二則是人們主觀因素。而大量的數據和資料顯示,登山人群自身主觀因素,或者是說登山者的主觀忽視危險,是登山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2)保護措施:當登山者面對危險,首先只有正確地去認識危險的來源,我們才能更好地避免危險或者事故的發生。學校和社團對參與登山運動的人員進行良好的組織與管理是避免此類事故發生的最有效的途徑。定期對參與人員進行身體上的鍛煉,并積極普及登山運動知識,既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通過介紹相關的技術動作提高大學生在登山運動中的自身保護意識,從而減少登山運動帶來的眾多不必要的麻煩和事故。
結語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登山運動在國內也正被人們所重視起來。在社會上,登山運動不僅一項新興的體育產業,同時登山運動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參與,不僅僅是登山運動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磨礪大學生的意志品質,更重要的是登山運動提高大學生在現實社會和自然環境中的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和野外生存生活能力,從而成為推動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體育活動。
本文作者:楊絳梅 周宇 劉小學 徐洪倩 單位:北京中國地質大學體育部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