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素養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吳權喜 單位:韓山師范學院圖書館
科學文化素質,它是指個體學習和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尤其是現代科學文化的最新成果,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獲得基本技能、發展智能和能力(具備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不僅樂于學習,而且形成會學習,具有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過信息檢索課程教育,授予“魚”與“漁”,使其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努力全面培養受教育者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使二者密切結合,相互促進。[5]在著眼于基本素質的整體培養和發展,立足于更加綜合、多元、全面的教育因素的同時注重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一。
我國在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與改革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了因材施教,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強調素質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個性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個性素質的最佳途徑是實施主體性教育,開展個別化教學。通過信息檢索課程教學的差別化引導,促使個性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并舉。
圖書館信息檢索課是獲取和培養全面的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使信息檢索課程教育從輔助性、零重視到普遍性、基礎剛性需求地位的轉變;以教師為主到以學生自主、教師為輔的教學互動的模式的轉變;從枯燥的技術技能教學向多元的教學內容轉變;力爭使接受教育者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態度的轉變。受教育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身體和心理素質、遺傳、興趣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所表現出來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注意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的傳統教育模式,進而引導受教育者的興趣、激發學習和創造熱情,從而充分發揮各自潛在能力與特長。
信息檢索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檢索知識、技術與方法,以及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的能力。它是促進國家科技進步的動力和源泉,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在信息檢索課程學習中不僅要掌握知識、技術和方法,同時要帶著興趣學習,更重要的是使受課者具備在自己相關領域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具有敏銳的信息嗅覺的能力和信心,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的勞動分為兩種:一種為創造性勞動,一種為重復性勞動。在21世紀,我們置身于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歸根結底是人才素質的競爭,是創造性的競爭。在提高學生全面素質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才能,以及獨立獲取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信息檢索課程教育體系是一個開放性強,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的體系,創新是計算機教育的本質特征。信息檢索課程體系的確立,要充分注重對受教育者興趣的引導,通過對外部信息的感知和判斷,形成內化的創造力。通過在教學中運用發現法和對非智力因素的引導,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
信息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事物,這就要求信息檢索課程教育要與時俱進,不斷的進行教研改革、拓展。如通過舉行信息檢索課程的學術、教研交流活動來促使教師的經驗總結,拓展視野,同時幫助他們及時掌握當今前沿的技術革新和多元的市場變化需求,進而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修改。同時也需要任課教師不斷自我總結,自主學習,努力提高自己,與時俱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把繼續教育、終身教育視為教師工作中的一項長期和重要的任務。達到具有敏銳的信息嗅覺、具有對新事物及其發展方向判斷的能力,進而使專業素質不落后,以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生,進一步解決新形勢下不斷出現的問題。
未來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社會發展速度取決于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因此,全民信息素質在信息化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實施圖書館信息檢索課程素質教育,將強有力的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質,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長遠發展。信息素養教育不是一種固有的、剛性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實踐中依據地域的差異所實施的方法和途徑有所不同。因此,我們要立足本職,結合自身特點,在信息檢索課程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強、銳意進取、創新精神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