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趙金娟 單位:巨鹿縣第二中學
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素質教育強調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旨在教書和育人的并軌。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下,過多地重視分數和對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學生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學成了書呆子,缺乏思想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對事物缺乏辨別能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德育是五育之首,是一個人成才的根本。而人的德性的養成不同于知性,往往是不好量化的。歷史考100分的學生,他的道德素質未必就是100分,一個把《中學生行為規范》背得滾瓜爛熟的學生,可能把打架罵人當作是家常便飯。
媒體報道的馬加爵等一批青少年的犯罪事件,中學生自殺,殺害父母等事件引發了人們對現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關注和思考。學校不能再漠視學生的德育建設了,要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德育內容。所以,我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注意情感在德育中的價值,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友誼感、自尊心、責任感等。歷史課程是以歷史史實為基礎的學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識結構,也含有其德育的結構。以史育德,既體現歷史教學上的史論統一,又實現了歷史在全面發展教育上的德育與智育的統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發展歷程中的基礎上,受到思想的熏陶。教師切忌用單一的說教去教學生,只有依附于教材,才更有說服力。
德育教育的實施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師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以身立教,作為承擔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應該身教重于言傳,身體力行,為受教育者做好表率。教師要把握歷史學科的特點,融道德教育于知識教育中;教師要關注道德教育的主體,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教師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如組織參觀博物館,聽老一輩革命戰士的演講等。二是歷史教材中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很多,可以借助典型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民族文化等等。例如,我國是人才輩出的國度,不同歷史時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風姿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貌和優良的道德傳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和脊梁。
他們在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成為炎黃子孫繼續奮進的巨大動力。歷史教材中,具有堅強意志、自強不息,持之以恒的形象比比皆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屈原為挽救楚國的危難而上下求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繼續戰斗。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對教育中學生立志成才具有極大的啟發和教育作用。
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素質教育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口號,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顯得單一、枯燥,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對知識的掌握不夠透徹。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讓課堂教學變得多樣化,是輔助教師教學的有效工具,彌補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性。例如,外在表現形式上,集合了視頻、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的功效,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感官神經,符合學生的感性認知規律。把歷史教材內容真實的還原,縮小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讓學生感到歷史是親切的、鮮活的,學習起來一目了然,加深了印象,理解的更加深刻。同時,把靜態的文字描述動態化、立體化,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習興趣。總之,高素質的人才是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根本,各國都非常注重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國實施的素質教育改革是符合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全面素質發展的人才要求的,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是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教育,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的成長規律。教師要在教育改革中積極投入,有所建樹,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中,勇于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