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發展論文
作者:許洪彪 單位:長春市財政局
近年來,隨著長春市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步伐的加快,長春市財政實力逐年增強,財政收支規模擴張加快,公共財政框架下的一系列財政改革全面推開,財政信息一體化系統初步建成,以財政文化為核心的自身建設取得新進展,財政形象和理財水平明顯提升。
一、近年來長春財政發展中的新變化
(一)財政收入上的變化一是增速加快,財政總量連續邁上新臺階。二是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提升,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明顯提高。2009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5.4%,創出分稅制改革以來新的高點,表明長春經濟運行質量持續向好,財政貢獻率提高。
(二)財力結構上的變化受產業結構和稅制影響,長春市地方級財政收入在全口徑收入中的占比長期偏低,并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地方財力增長明顯受限。同時,市本級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明顯落后于縣區,縣級經濟活躍度提升,自主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了財政收入迅速增長。
(三)財政支出上的變化支出規模逐年擴大,增速不斷加快,結構逐步優化。在有保有壓的原則下,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性支出有所壓縮。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影響這一特殊時期,財政在支持經濟發展和保障民生方面的支出力度加大,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財政管理上的變化近年來,長春市財政管理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并取得長足進展。財政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成為主線,部門預算、政府采購、財務總監委派制、收支兩條線、會計集中核算、國庫集中支付等各項改革相繼實施并漸趨完善,依托現代先進科技手段的財政信息一體化系統初步建成。財政內部基礎制度建設也日漸完善,業務規范化程度和工作執行力明顯提升,財政公開力度進一步加大,財政監督走向常態化。2008年啟動實施的財政文化建設這一系統工程,提升了內部凝聚力和外部服務力,為推動財政事業協調、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五)財政風險上的變化政府債務規模大、增長快,各項風險評價指標偏高。隨著全市債務余額的持續擴大,政府承擔的財務成本費用不斷增加。同時,財政還本付息壓力和風險也在進一步加大。特別是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下,去年全市政府債務激增,在現有市級財力下,落實債務還本付息資金異常困難,一旦國家貨幣政策收緊,政府債務風險將進一步凸顯并沖擊預算執行。
二、新形勢下長春財政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政策機遇一是國務院對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做出新一輪部署,并正式批復了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規劃綱要,這些支持區域發展的政策給長春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二是國家促進消費的政策,如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優惠政策延長以及未來幾年汽車消費需求的穩定增長,有利于促進以汽車產業為主體的長春經濟和財政稅收的增長。
(二)發展基礎近年來,長春市加強項目建設,實施了投資拉動、工業提速增效、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等一系列重要舉措,為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積蓄了能量和后勁。隨著近幾年高強度的投資拉動和一些重大項目的投產達效,長春市已初步建成了汽車、軌道客車、玉米深加工三大產業發展基地,具備了經濟較快發展的基礎,給組織財政收入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和后續增長空間。
(三)困難挑戰一是歷史欠賬的消化。包括歷年來積累的財政掛賬和各項欠款以及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國企改制遺留問題等。二是新增支出的壓力。包括城市化和工業化加速發展這一特殊階段形成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大量投入、新醫改等改革性增支、改善民生方面和稅費調整等因素帶來的政策性增支等。三是債務風險的防范。化解和防范政府債務風險成為未來一段時期需要破解的難題。四是產業結構、稅源結構的優化成為做大地方財政蛋糕的必由之路。
三、新時期長春財政發展的建議
面對挑戰和機遇,應更加注重將財政收入增速與質量、市本級調控能力與區級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促進經濟發展與保障民生、合理界定公共財政供給范圍與解決財政職能錯位問題、有效保障重點支出與財政資金高效節約使用、解決“三農”問題與城市化建設統籌考慮,這也是公共財政建設的必然要求和應堅持的理財原則。
(一)著力促進經濟與財政的良性互動
經濟發展是財政收入的物質基礎,同時,經濟運行質量決定了財政貢獻率的大小。因此,財政部門必須始終堅持從經濟到財政的思維,把握好財政與經濟的協調性,樹立主動支持經濟發展的理念,抓住經濟企穩回升的有利時機,繼續貫徹落實好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減稅政策,營造寬松的經濟發展環境,運用財政政策手段服務長東北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優化公共投資結構,著力保障重點項目建設配套資金,保持當前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態勢。改進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注重發揮政府性投入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和拉動作用,促進企業投資,擴大居民消費,增強經濟增長后勁。同時,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科學確定財政收入目標,堅持依法治稅、依法行政,科學有序地加強稅收和非稅收入的征管,理性做大財政蛋糕。同時應注重培植和完善多元化產業體系,努力推動長春市財源結構由單一產業依賴型向多元產業復合型轉變,財政增收方式由一業主導型向多元貢獻型轉變,實現財源結構的逐步優化和財政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斷增強。一是抓住長東北開發開放的歷史機遇,著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努力調整稅源結構,培植地方新興稅源,尤其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二是鞏固地方工業主體財源,大力支持汽車及零部件、軌道客車、農產品加工三大產業基地建設,培育和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等非國有經濟,培植多元化的地方稅收增長點,逐步形成支柱稅源林立、后續稅源充足、新生稅源強勁的地方財源建設新格局。四是著力構建財源建設新機制,通過完善上下級政府收入分配機制,充分調動市、區兩級政府當家理財的積極性,進一步明確縣鄉財源建設的類型及主攻方向,建立健全縣鄉財源建設的政策支撐體系、資金導向體系、工作責任體系、組織保障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和激勵約束體系。此外,應堅持“放水養魚”,注重涵養稅源,堅決制止違規收“過頭稅”等行為,增強財政收入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為實現更長時期的又好又快發展打實基礎。
(二)著力把握好財政保障的范圍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