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開發論文
作者:韓少卿 楊興禮 單位: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1土地生態適宜性分區的內涵
土地生態適宜性分區是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分區的簡稱,它是土地利用分區的一種。土地生態適宜性分區是指從整個研究地域土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整體優化出發,立足于人類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滿意共生,以土地生態適宜評價結果為基礎,結合特定地域的區位、市場條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劃分的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是根據影響土地質量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屬性而進行的一項綜合性鑒定[1]。劃分的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應具備以下特點:①在空間布局上能有效地協調農、林、牧、副、漁、工、商、交等各業關系。通過產業優化配置,有效解決各業爭地矛盾,做到各得其所,地盡其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生態潛力。②在空間功能上能有效地協調城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城鄉居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有助于揭示城鄉土地生態經濟系統類型組合的地域分異規律。③各利用類型區的空間質能生態聯系密切,地域景觀中各種物質、能量、人口、信息、價值等生態流的交流、加工、轉換等過程中所形成的流通效應、關聯效應、共生效應顯著,以共同維持一個可持續性的、高效、和諧、潔凈而有序的城鄉人工-自然生態新秩序。
2土地生態適宜性分區的原則
土地合理利用分區要求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適宜程度的相對一致性;土地利用現狀結構特征的相對一致性;城郊型經濟特征和城市發展需要的相對一致性;集中連片并照顧到某一行政界線的完整性[2]。根據土地生態適宜性分區的定義以及所劃分出的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的上述特征,忠縣的土地生態適宜分區應遵循以下原則。
2.1生態環境整體優化原則生態環境整體優化原則是進行土地生態適宜性分區的首要原則。即所劃分的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必須有利于城鄉土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優化,有利于城鄉土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保證城鄉地域景觀中各種物質、能量、人口、信息等生態流的暢通流動,從而維持城鄉地域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2土地生態適宜相對一致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同一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其土地生態條件以及土地生態環境的穩定程度必須相對一致或土地生態利用類型相對一致,以保證土地生態環境與土地適宜利用方式之間的和諧、互利共生,從而促進地域生態環境的整體優化和正向演替。
2.3統籌兼顧城鄉各產業的發展原則根據城鄉不同區域的土地生態類型的土地資源特點,從城鄉地域整體出發,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對土地資源進行統籌安排,優化布局各種部門(農、林、牧、副、漁、工、商、建、運、服)用地的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以有效地促進城鄉各產業的空間創新,最大限度地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最佳耦合。
2.4服務城市發展的原則忠縣位于重慶市城郊,其空間區位條件使之擔負著為重慶市服務的社會經濟功能,因此在進行土地生態適宜分區時,必須充分地考慮所劃分出的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要體現或具備城郊土地利用的特色。即:一要滿足城市居民所需的畜、肉、蛋、奶、漁、瓜果、蔬菜等鮮活副食品及糧食生產用地,即“菜籃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的需要;二要兼顧城市居民旅游、休養、度假、娛樂等用地的需要;三要滿足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城郊綠色生態屏障用地的需要;四要滿足城市工業配套和產品擴散基地用地的需要;五要滿足以大城市大工業、高科技為依托,發揮郊縣區域優勢,面向市場而進行的新興開發區建設和城郊增長極培育用地的需要;六要滿足大城市規模擴大以及城市流聚散廊道擴展和新建用地的需要。
3土地生態適宜性的分區
為了體現土地生態適宜性相對一致性的原則,在進行分區時,適當照顧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以鎮或鄉、村等行政單位作為基本統計單位進行分區指標參數的計算。采用了農業地貌分區(類型區)所劃分的區域作為基本單位統計,因為同一地貌類型區其土地生態條件和土地生態環境狀況以及土地生態適宜性是相對一致的。為此,以忠縣農業地貌類型區作為基本單位,統計各地貌類型區內各土地生態適宜性等級以及各土地生態適宜類、利用型的面積,并以此為基本參數,選擇了以下3個主導指標來進行土地生態適宜分區:(1)某土地生態適宜性等級面積百分比(Ri)。即各地貌類型區內某土地生態適宜性等級面積(Si)占該地貌類型區總面積(Sj)的百分比值。其計算公式為:Ri=Si/Sj×100%式中,i為土地生態適宜性等級(i=1,2,3,4,5);j為地貌類型區序號(j=1,2,3,……,12)。(2)某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面積百分比(RM)。即某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面積(SM)占該地貌類型區總面積的百分比值。其計算公式為:RM=SM/Sj×100%式中,M為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M=A,F,P)。(3)某土地生態適宜利用型面積百分比(RMn)。即某土地生態適宜利用型面積(SMn)在該地貌類型區內占該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面積(SM)的百分比值。其計算公式為;RMn=SMn/SM×100%式中,n為各土地生態適宜利用型。根據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結果,當M為A時,則有RAe、RAf、RAt3個指標系列;M為F時,則有RPe、RFw2個指標系列;M為P時,則有RPb、RPg2個指標系列。A、F、P等字母表示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見表1。綜上所述,筆者以Ri、RM、RMn為主導指標,并遵循大城市郊縣生態環境整體優化,統籌兼顧城郊型各產業發展以及有利于服務城市的原則,劃分了4個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
4重慶市忠縣土地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及其土地生態開發
4.1淺丘糧、油、桑和煙草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該區位于忠縣西北部,大部分屬于拔山向斜,土地面積657.1km2,占全縣的30.04%。地形開闊平坦,光熱條件好,雨量充沛,土壤主要是紫色厚泥巖和砂巖發育而成,土層較厚,土壤肥沃,是發展糧、油、桑、煙的好地區。根據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結果,該區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潛力大的優勢,建設糧、油集中產區,大力發展水稻,逐步改造中、低產田,挖掘增產潛力。①統一規劃,逐步改造低產田,改革耕作制度,改進栽培技術,挖掘增產潛力。充分利用現有土地,大力發展油料作物。在搞好油菜生產的同時,發展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②利用草坡、溝旁大力植樹造林,特別要多種經濟林。一方面增加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保持水土。
4.2江岸糧食、經濟林生態適宜利用類型區該區位于長江北岸,大部分屬于忠州向斜,為中丘槽谷地帶,土地面積約502k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2.95%。該區熱量充足,雨水充沛,坡坎溝谷多,面積廣。該區水土流失嚴重,多數坡地瘦薄,抗旱力弱,灌溉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因此該區主要生態適宜利用方向是建立糧、果、桑、菜、油橄欖基地。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林木的多種經營。①土地生態總的開發采用“糧-經”模式,即大搞土地加工,增厚土層,培肥地力,在不減少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果、桑、菜生產,建立以柑桔、甘蔗、蠶桑、油橄欖等經濟林為主的多種經營模式。②為了改善長江沿岸脆弱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可合理利用荒山荒坡和瘦薄土地栽植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增加植被,治理坡面水系,防止水土流失。③發揮江河和水面優勢,大力發展水生動物,特別是利用水面養魚,滿足人民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