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產業論文
一、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其一,盲目產業化思維制約著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自古以來,工藝美術一直以各自為營、自生自滅的方式存在著,由民間藝人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沿襲,以手工作坊為主要經營單位。藝術產業中很大一部分產品必須保護它的品格和稀有度,即物以稀為貴。盲目產業化和盲目追求規模,不符合行業特性。例如,稀有材質的雕刻,高檔的玉雕,特殊材質的工藝品,個性化、低產量的民間工藝品在規模生產之后,價格下降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形成高產量后的價值低產出,降低了產業效率。
其二,市場無序競爭制約著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福建工藝美術產業涵蓋眾多工藝美術門類,每個門類下根據材質、工藝、藝術形式等維度還可細分為多個品類。由于工藝美術產品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和市場監管難度都大于其他產業。目前,福建省在產品質量標準、知識產權保護、市場監管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完備的體系,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無序競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爭客戶拉業務,競相降低價格,以至于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利潤,甚至造成產業萎縮。許多企業既想搶占市場機遇,又不舍得投入研發成本,一味仿制他人獲獎或暢銷產品,損害原創企業利益。更有一些廠商受短期利益驅使,將假冒偽劣產品推向市場,蒙騙消費者。例如,福建仙游的“仙作家具”,歷史悠久,工藝獨特,但部分廠家的偷工減料卻給剛剛興起的古典家具熱潮潑了冷水,使“仙作”的聲譽受到影響。最負盛名的壽山石雕業則存在石材造假、以次充好、哄抬價格的現象。以上種種情況,既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損害了行業整體聲譽。
其三,人才缺乏制約著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人才是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的力量源泉,是企業的第一資本。福建工藝美術產業面臨人才缺乏的窘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既懂工藝美術又懂管理的企業領導者。工藝美術產業是藝術與產業的結合,企業管理者應該是既懂藝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懂藝術才能懂得行業的特性,遵循行業規則,作出合理決策;懂管理才能有效結合內外部資源,幫助企業走上正軌。二是缺乏高層次的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共有26人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頭銜,現在世的僅22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有140人。受市場經濟的沖擊,愿意從事傳統手工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得大師真傳并能出成果的年輕藝人更少。高層次人才斷層勢必影響行業健康發展,培養工藝美術大師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與其他類型的人才不同,工藝美術產業對實踐性要求很高,高校無法完成培養大師的任務。《福建省工藝美術產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中列出了10所大中專院校,作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實訓基地。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和集美大學這兩所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早已弱化了工藝美術,年輕老師中鮮有能進行工藝美術實踐教學的人才。三是缺乏訓練有素的基層操作人員。福建省的優勢工藝美術產業中,樹脂工藝品、鐵藝、木雕、石雕,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工藝美術企業員工多數來自農村,或為外來務工人員,員工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再加上人員流動性大,給工藝美術發展帶來了困擾。
其四,創新不足制約著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創新是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對于文化產業尤其重要。如果缺乏創新,就只能走低附加值的老路。工藝美術產品的構成要素為材料、造型、題材和工藝。當前,企業多在造型、題材上翻新,致力于申請外觀專利,跟不上時發表展的潮流和國內外市場的變化,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產品不多,所以在面貌上是傳統多于現代,維持多于突破,共性多于個性,復制多于原創。不少企業滿足于重復加工傳統產品,無暇進行新產品研發。例如,一些生產傳統佛像的木雕生產企業,滿足于在華人文化圈和市場圈內小打小鬧,打入歐美主流市場的拳頭產品不多。一些企業苦于缺乏創新人才,以高薪聘請國外專業人士為其設計新產品,但工藝美術濃厚的民族性,使得“外援”的技藝難以施展。創新的缺乏還表現在品牌建設上。廈門烏石埔商品油畫村、仙游壩下仿古家具、德化陶瓷、泉州豐澤樹脂工藝品、惠安石雕等產業集群,整體上還處于“量大價賤”的低層次運轉,缺乏文化附加值的注入。一些企業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品牌,進行市場宣傳,在大中城市開連鎖店,將產品推向海外,但是由于品牌缺乏獨特的文化內涵,一味宣傳“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典雅高貴”,未能形成有效區隔,無法發揮品牌應有的市場影響力。
其五,產業配套不足制約著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福建省工藝美術產業中生產終端產品的加工型企業居多,產業服務配套型企業少,如行業的產品研發、人才培訓、技術交流、市場調研、法律支援、信息統計與咨詢等配套服務機構不健全,缺乏有效分工,產業鏈不完整。工藝美術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中小企業所占比例較高,還存在為數不少的手工作坊和工作室,這些企業由于資源和能力有限,只能專注于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如果沒有配套的服務機構支持,將無法生存和發展。
二、促進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政府應在充分聽取企業界、學術界及民間藝術家的意見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借鑒工藝美術強省的經驗,制定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產業前進方向。福建省已出臺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產業發展綱要等指導性文件,接下來的重點是將政策細化并落到實處。政府應加強市場監管,加大打擊假冒、偽劣、低俗工藝美術產品,凈化市場環境。政府應為福建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開展工作創造便利條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知識產權保護、產品價值提升、打擊假冒偽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應主動為企業提供服務,建立健全重點企業聯系制度,將相關政策和形勢變化及時告知企業,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各地政府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設立工藝美術博物館和工藝美術營銷中心,發揮它們在工藝美術品收集、收藏、鑒賞、鑒定、展覽演示、培訓、交流、購物訂貨、旅游觀光等方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