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作為一種很嚴重的自然災害,能給人們的財產生命安全帶來巨大的隱患,尤其是在防雷意識比較淡薄的農村,農村雷擊傷亡事故發生的概率要遠遠高于高于城市,因此本文就其雷電災害防御難的原因,提出了幾點防雷措施。
《氣象災害防御》的辦刊宗旨為:聚焦氣象災害,刊發氣象災害防御領域學術成果,促進氣象系統專業理論、觀點和技術交流,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歡迎國內外氣象災害防御領域科技工作者及相關院校師生賜稿。
一、農村雷電災害防御難的原因
汶上縣農村雷電災害多,引發的原因也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農村防雷措施基本空白。除鄉鎮政府及管理機關、部分中小學、通信基站、廣播電視、電力設施等少量機構、設施采取一定防雷措施外,多數農村居住房、鄉村公共(公眾)場所等人員密集區基本上沒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農村電力、通訊、廣電等設施防雷措施不完善不規范,疏于管理,入戶后給民宅留下嚴重雷電安全隱患(農村雷擊事故中不少是因電力、通訊等線纜引雷入戶造成的)。
2、缺少防雷安全意識和防雷基本常識。部分農民對將臨的雷電危害,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甚而有“引雷”的不當舉措,加大雷擊概率。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防雷意識,科學防雷安全意識還十分薄弱。不注意多渠道獲取雷電預警信息,在即將出現或正發生雷電災害天氣時不及時采取科學防雷措施躲避。二是缺乏科學避雷措施。如:某日下午,一個大火球降落在某村莊背后的山頂上的一座石頭砌成的戲臺下,當時擊倒了在戲臺下躲雨2名村民,戲臺頂2根從遠處拉至戲臺的電線被擊斷,并多人具有觸電的感覺。據現場人員介紹,擊倒的2人當場人事不醒,且其本人由于攜帶手機在身而被擊傷,手機受損。
3、地形及氣候因素影響
廣大農村地勢空曠,地廣人稀,農村住宅一般愿意選擇在地勢較高的坡地、空曠開闊或近水體的地方建設,這些地方是雷電頻發的地方。根據中國的氣候特點,一般來講村民建房為了冬暖夏涼,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客觀居住環境。每年雷電高發期的6—8月是我國西南季風頻發時期,坐北朝南的房子是迎風向,此時正是雷云運動的主方向,包括山區里的住宅都是在山的南面,氣流迂回流動遇到地形的阻擋雷云運動就會有提升作用,在拐彎曲力最大的地方正好是雷擊最嚴重之處,因此山區成為雷擊概率最高的地方。雷電頻發地區往往降水多,空氣濕度大,防雷設施容易被銹蝕。由于缺少定期檢查和更換,已經安裝的防雷設施有可能發生短路、斷接、損壞,其結果是失去了有效防雷的效用。
二、加強農村防雷的幾點建議
1、房舍的選擇應加強防雷意識,正確選擇房舍位置
“易擊雷區”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地形位置較高,突出于周圍地貌;二是鄰近潮濕和水草地區;三是處于上升氣流的迎風面方向;四是地下有金屬礦藏的地區;五是從以往經驗了解常常遭雷擊的地區等。在建房時應破除封建迷信,正確選擇房舍的位置,避開“易擊雷區”。房舍位置選擇時,還要注意避開電力系統的高壓輸電線路,不要將房舍建在高壓輸電線路的下面和近旁,應離開一定的距離。
2、加強農村對防雷減災的科普宣傳,特別是加強對農村雷電防御知識的宣傳。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利用“科技周”、“氣象日”等載體,擺放一些生動形象的宣傳畫,并發送防雷科普小冊子,解答農民疑問。為解決農村和農民朋友獲取氣象信息渠道不暢、防雷安全知識和自我防護意識缺乏的問題,擬爭取相關部門的配合支持,在農村中小學校開設防雷安全知識普及課程。通過農村中小學生防雷知識的傳播,提高廣大農民的防雷意識,減少雷擊傷亡事故的發生。有條件的還可以把特大雷擊事件及其調查制作成防雷安全教育系列電影在農村巡回播出,在電視臺播放。
3、加強個人戶外防雷意識
“三夏”時節,農民在戶外活動的頻率增高,也是汶上縣雷電高發季。如何才能避免遭受雷擊?許多專家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雷擊主要發生在傍晚時分至次日凌晨,山的南坡多于山的北坡;傍湖一面的山坡落雷多于背湖的另一面的山坡;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高聳突出的房屋、煙囪、草垛等易遭受雷擊;曠野中并不很高的房屋,如田野中供休息的草棚、瓜棚、涼亭等易遭受雷擊;屋脊、平頂屋屋角、女兒墻、突出物等易遭受雷擊;曠野中持有金屬物品的人容易遭受雷擊;大樹、枯老的樹木、輸電線、高架天線容易遭受雷擊。
室外防雷:遇到突然的雷雨,可以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時將雙腳并攏,減少跨步電壓帶來的危害。因為雷擊落地時,會沿著地表逐漸向四周逐漸釋放能量。此時,行走之中的人的前腳和后腳之間就可能因電位差不同,而在兩步間產生一定的電壓;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因為雨后,大樹潮濕的枝干相當于一個引雷裝置,如果用手扶大樹,就仿佛用手去扶避雷針一樣。在打雷時最好離大樹5米遠;不要在水體邊(江、河、湖、海、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中去避雨,山區找不到房子,可以到山巖下或者山洞中避雨;不要拿著金屬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為金屬物品屬于導電物質,在雷雨天氣中有時能夠起到引雷的作用。隨身所帶的金屬物品,應該暫時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等雷電活動停止后再拾回;不要觸摸或者靠近防雷接地線,自來水管、用電器的接地線、大樹樹干等可能因雷擊而帶電的物體,以防接觸電壓或者接觸雷擊和旁側閃擊;雷暴天氣時,在戶外最好不要接聽和撥打手機,因為手機的電磁波也會引雷;雷暴天氣出門,最好穿膠鞋,這樣可以起到絕緣的作用;切勿站立于山頂、樓頂上或其他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切勿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運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離開水面以及其他空曠場地,尋找地方躲避;在曠野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筑物內時,應遠離樹木和桅桿;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不宜把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等扛在肩上;不宜開摩托車、騎自行車;油罐車防雷,可以在油車后面拖一條鐵鏈;人乘坐在車內一般不會遭遇雷電襲擊,因為汽車是一個封閉的金屬體,具有很好的防雷電功能。專家提醒,乘車遭遇打雷時千萬不要將頭手伸出車外;有人認為在室內就安全了,其實隨著現代微電子產品的增多,人們對電訊、電子產品的依賴程度的不斷加大,由電纜等帶來的感應雷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威脅著居民的安全,因此室內避雷也就成了市民的必修之課。
室內避雷:打雷時,首先要做的就是關好門窗,防止雷電直擊室內或者防止球形雷飄進室內;在室內也要離開進戶的金屬水管和與屋頂相連的下水管等;雷雨天氣時,盡量不要撥打、接聽電話,或使用電話上網,應拔掉電源和電話線及電視饋線等可能將雷電引入的金屬導線。穩妥科學的辦法是在電源線上安裝電源避雷器、在電話線上安裝電話避雷器、在天饋線上安裝天饋避雷器并做好接地;保持屋內的干燥,房子漏雨時,應該及時修理好;進戶電源線的絕緣子鐵腳應做接地處理,三相插座應連好接地線;晾曬衣服被褥等用的鐵絲不要拉到窗戶、門口,以防鐵絲引雷致人死亡事件發生;不要在孤立的涼亭、草棚和房屋中避雨久留,注意避開電線、不要站立燈泡下,最好是斷電或不使用電器。
所以在這里提醒廣大的農民朋友,外出時應了解當天天氣預報和雷電預警,在雷雨到來前回到安全地帶,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如果在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鐘內就聽見雷聲,說明正處于近雷暴危險環境,而又無處可躲時,應停止行走,兩腳并攏立即下蹲,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頭,因為頭部較身體其他部位更易受到雷擊。同行人多時,不要擠在一起,相互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在遭受直接雷擊后傳導給他人,注意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不宜進入空曠處的孤立棚屋、崗亭等。
4、線路防雷的保護措施
架設避雷線。因為農村電壓等級一般都是35kv及以下的,線路絕緣相對很弱,裝避雷線的效果不大,一般不在全線架設避雷線。但當雷直擊于變電站附近的導線時,沿導線傳入變電站的侵入波可能會危及到變電站內設備的絕緣。所以農村輸電線,必須在靠近變電站的一段進線(1~2m)上加裝避雷線,以減少繞擊和反擊的概率。為了提高避雷線對導線的屏蔽效果,減小繞擊率,避雷線對外側導線的保護角應小一些,一般采用20~30度。
安裝自動重合閘。由于線路絕緣具有自恢復性能,大多數雷擊造成的絕緣閃絡在線路跳閘后能夠自行消除,因此安裝自動重合閘裝置對降低農村輸電線路的雷擊事故率具有較好的效果,這樣就盡量減少了雷擊跳閘后線路停電的機率。據統計,35kv及以下線路重合閘成功率約為50%—80%。
中性點非有效接地方式。我國35kv及以下電網一般采用中性點不接地或經消弧線圈接地的方式。這樣雷擊引起的大多數單相接地故障可以自動消除,使線路絕緣不發生閃絡,防止建弧,從而也就不會跳閘,提高了耐雷水平。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種作用,農村輸電的鐵塔和鋼筋混凝土桿宜接地,接地電阻不受限制,但多雷區不宜超過30歐姆。
5、加強管理與檢修。
除了在防雷技術上多加研究外,在實際中輸電線路的管理和檢修也要加強,如增加巡視力度,清理線路旁的樹枝,檢查防雷設備的接地等等,消除安全隱患,以防一些不必要的因素造成雷擊跳閘停電。其次,加強輸電線路防雷工作,要從防止雷擊永久性故障和降低雷擊跳閘率入手,對以前頻繁遭受雷擊的輸電線路,通過加強線路自身絕在加強技術方面的改造的同時要注意實際線路的管理和檢修,如清理線路周圍的緣、加裝線路避雷器、加強桿塔接地電阻監測等措施,以降低雷電天氣對輸電線路造成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鄭建衛.農村防雷減災的思考[J].大眾科技,2010(4):94-95.
【2】 鄭國光.新時期我國防雷減災工作的形勢和任務之研究[J].氣象與減災研究,2001(2):1-3.
【3】 趙興文,潘曉瑜.農村民宅的防雷措施及宣傳[J].貴州氣象,2009,33(S1):16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