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問:2016年建筑職稱評審哪兒本期刊比較好發,2016年職稱評審有沒有新規定?
小編答:下面小編介紹關于建筑職稱評審規定:
一、初級職稱技術員、助理工程師申報條件
凡申報初級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近兩年年度考核為“合格”以上等次。
1、初級職稱:技術員職稱評定申報條件
(1)中專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1年以上;
(2)高中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6年以上;
(3)初中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
2.初級職稱:(助理工程師評定條件)
(1)大學本科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一年以上。
(2)大學專科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二年以上。
(3)中專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三年以上。
(4)高中畢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七年以上。
(5)初中以下學歷人員,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十年以上,同時應具備員級職務。
二、中級職稱評申報范圍和要求
申報對象應遵守國家法律和法規,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任現職期間工作表現良好,符合專業技術資格條件的工程專業技術人員。
(一)、學歷、資歷要求
1,大學本科畢業,取得助理工程師后,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3年以上;
2,大專畢業,取得助理工程師后,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4年以上。
3,大學本科畢業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5年以上。
4,大專畢業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7年以上,
5,不具備規定學歷,但確有真才實學,業績顯著,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破格申報:
⑴、所學專業與現從事專業不一致,在現專業崗位工作已符合職稱申報年限,并取得職稱辦認可的相關專業培訓合格證;
⑵、取得中專學歷連續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師資格5年以上;或取得中專學歷后連續從事本專業工作15年以上;
⑶、中專后學歷累計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15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師資格后,從事本專業工作5年以上;
論文摘要:基礎質量對建筑物的質量和安全起決定作用,地基和基礎都是地下隱蔽工程,建筑工程竣工后難以檢查,一旦發生事故,難以補救,甚至造成災難性后果。本文闡述了建筑工程基礎施工現狀,分析了其出現的質量問題,并探討了建筑工程基礎施工技術措施。
論文關鍵詞:建筑工程 基礎施工 質量措施
隨著我國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多,平均用地越來越少,房屋建筑朝著高層建筑的發展也日益明顯,對建筑工程基礎施工要求也越來越高。基礎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構件,承受著建筑物的全部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遞給地基。建筑基礎工程屬于地下隱蔽工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難以檢查基礎的施工質量。若建筑基礎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將會導致整個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發難以補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災難性后果。因此,研究并探討地基基礎工程事故發生的原因,并對地基基礎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1 建筑工程基礎施工現狀概述
高層建筑基礎工程關系到高層建筑工程整體質量,是高層建筑工程施工質量控制重要組成部分。避免質量通病的發生,消滅安全隱患建筑基礎工程施工中,基礎軸線位移、基礎標高誤差和基礎防潮層失效等,均為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若要提高基礎工程的施工質量,首先應避免這些質量通病的發生。
1.1 基礎軸線位移
基礎軸線位移是指基礎由大放腳砌至室內標高(±0.00)處,其軸線與上部墻體軸線發生錯位。基礎的軸線位移多發生在建筑工程的內橫墻,這將使上部墻體和基礎產生偏心壓,影響整體結構的受力性能。由于基礎一般是先砌外縱墻和山墻部位,待砌橫墻基礎時,基礎槽中線被在縱墻基礎外側,無法吊線找中,軸線容易產生更大偏差,有的槽邊控制樁保護不好,被施工人員或車輛碰撞發生移位,產生軸線位移。
1.2 基礎標高偏差
當基礎砌至室內地平(±0.00)處,常出現標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礎標高相關較大時,會影響上層墻體標高的控制。基礎下部的基層(沙土、混凝土)標高相差較大,影響基礎砌筑時對標高的控制。
1.3 基礎防潮層失效
防潮層開裂或抹灰不密實,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礎向上滲透,造成墻體潮濕。在防潮層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澆水或澆水不夠,影響防潮層砂漿與基面的粘結,操作時表面抹灰不實,養護不好,使防潮層因早期脫水,強度和密實度達不到要求而出現裂縫。冬季施工防潮層因受凍而失效。
2 建筑工程基礎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2.1 加強施工現場管理
開工前檢查目的是檢查是否具備開工條件,開工后能否連續正常施工,能否保證工程質量。工程實施計劃和施工方案是否確定;工程的質量控制指標及檢查頻率和方法是否明確;材料、機械、設備、勞力及現場管控人員是否落實到位;檢測儀器是否備齊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樣測量、標準試驗、施工圖等必要的基礎資料是否到位等。工序交接檢查與工序檢查工序交接檢查應建立制度化控制,堅持實施。對于關鍵工序或對工程質量有重大影響的工序,在白檢、互檢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專職人員進行工序交接檢查,以確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順利展開。凡工序檢查不合格,必須采取措施,使其達到合格要求后,方可開始緊接工序的施工。應與合同圖紙和工程量清單的分項所含內容相一致:應與技術規范規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藝流程相協調;應與國家或合同規定的驗收標準、檢驗頻率和檢驗方法相配合:工序檢查宜采用框圖的形式,以便直觀并應與相應的檢查記錄、報表、證書等相配套。分項、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檢查應按規定程序和要求,經檢查認可并簽署驗收記錄后,才允許進行下一工程項目施工。其控制的具體要求是:當分項、分部、單位工程完工后,自檢人員應再進行一次系統的自檢,匯總各道工序的檢查記錄及測量和抽樣試驗的結果,再提出交工報告。成品、材料、機械設備等的檢查主要檢查成品、材料等有無可靠的保護措施及其是否落實而且有效,以控制不發生損壞、變質等問題;檢查機械設備的技術狀態,以確保其處于良好的可使用狀態。巡視檢查對施工操作質量應進行巡視檢查,必要時還應進行追蹤檢查。
2.2 加強測量控制
在進行工程基礎施工階段,基礎樁位的施工更加需要準確的工程測量技術保證。根據施工規范的要求,承臺的樁位的允許偏差值很小。而對于土方開挖及底板基礎施工時,根據設計要求底板、承臺、底梁的土方開挖是要盡量避免撓動工作面以下的土層,因此,周密、細致的測量工作能控制土方開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亂挖。另外,基礎墻柱鋼筋的定位放線是工程測量在基礎施工階段又一個重點。對于結構復雜,面積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細致的進行測量放線方能保證墻柱插筋質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況的發生。
2.3 樁基施工要求
利用樁機吊樁時,樁與樁架的垂直方向距離不應大于4m,偏吊距離不應大于2.5m。吊樁時要慢起,樁身應在兩個以上不同方向系上纜索,由人工控制使樁身穩定。吊樁前應將錘提升到一定位置固定牢靠,防止吊樁時樁錘墜落。起吊時吊點必須正確,速度要均勻,樁身要平穩,必要時樁架應設纜風繩。樁身附著物要清除干凈,起吊后禁止人員在樁下通過。吊樁與運樁發生干擾時,應停止運樁。插樁時,嚴禁手腳伸入樁與龍門架之間。用撬棍或板舢等工具矯正樁時,用力不宜過猛。打樁時應采取與樁型、樁架和樁錘相適應的樁帽及襯墊,發現損壞應及時修整或更換。錘擊不宜偏心,開始落距要小,如遇貝入度突然增大,樁身突然傾斜、位移,樁頭嚴重損壞,樁身斷裂,樁錘嚴重回彈等應停止錘擊,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作業。套送樁時,應使送樁、樁錘和樁三者中心在同一軸線上。拔送樁時應選擇合適的繩扣,操作時必須緩慢加力,隨時注意樁架、鋼絲繩的變化情況。送樁拔出后,地面孔洞必須及時回填或加蓋。樁管沉入到設計深度后,應將樁帽及樁錘升高到4m 以上鎖住,方可檢查樁管或澆筑混凝上。耳環及底盤上騎馬彈簧螺絲應用鋼絲繩綁牢,防止折斷時落下傷人。耳環落下時必須用控制繩,禁止讓其自由落下。沉管灌注樁拔管后如有孔洞,孔口應加蓋板封閉,防止事故發生。鉆孔灌注樁澆筑混凝土前,孔口應加蓋板,附近不允許堆放重物。沖抓錐或沖孔錘操作時,嚴禁任何人進入落錘區范圍內。各類成孔鉆機操作時,應安放平穩,以防止鉆機突然傾倒或鉆具突然下落而發生事故。
3 結論
建筑工工程礎施工作為一項工程施工的首要環節,其施工控制意義至關重要,必須嚴格加強其質量的控制,同時對于不同形式的基礎,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嚴格按相關規范進行施工才能充分保障施工質量,才能有效減少施工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馬勝偉. 建筑基礎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及控制措施[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 (09) .
[2]黃洪. 建筑工程項目管樁基礎施工技術[J]. 廣東科技, 2009, (08) .
[3]董磊. 論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基礎管理[J]. 陜西建筑, 2010, (06) .
閱讀范文:國家級期刊投稿淺析人工砂中石粉含量
【摘 要】通過比對試驗,研究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分別為15.2%、18.0%、20.6%、22.7%、25.6%的情況下,對混凝土單位用水量、工作性、力學性能、耐久性和熱學性能的影響,并進行深入分析。通過配合比參數調整可以使用不同石粉含量人工砂拌制的混凝土的工作性保持一致。并且不同石粉含量人工砂拌制的混凝土的經時變化量、力學性能、耐久性、熱學性能基本一致。
【關鍵詞】混凝土 研究 人工砂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