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能力的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師都很重視學生美術素養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討素質教育下良性美術素養的培養。
《教育科學》主要刊登:教育改革方面的論文及實驗報告、當前社會和教育界關注的重大教育方面的問題、國內外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最新成果。讀者對象為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師范院校師生。
小學的美術教育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力,作為老師都會鼓勵孩子愉快的畫,大膽的畫,老師更要懂孩子們的心靈,守護好他們這份童真。有主題性的課外實踐,使同學們有了較深的印象,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美術素養,為培養良性的審美素養打下基礎。
小學美術教育為培養完善素質全面,人格健全的新世紀人才著特別的地位和作用。它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個體為本,使學生個性發展的更全面。
小學美術是美育的基礎教育,它不同于專業美術教育,它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為本,使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全面。在素質教育為主導的思想下,如何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和良性美術素養,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下我個人的看法:
兒童畫是一顆顆純真童心的自然流露和展現,是孩子們對外部世界的感應觸摸和探索。童心似花,童心如夢,“稚到拙時亦為美”,不懂繪畫技法而隨意涂鴉的兒童畫,反映的卻是最真的情,最純的童心。繪畫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更具有直觀性,因此也更容易為兒童所接受。孩子們往往把繪畫當作游戲來對待,當他們興趣來時,就會馬上拿起畫筆,伴隨著愉快的情緒,無拘無束,任意涂抹,從中得到滿足和樂趣。
美術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在學生幼年時期培養良性的美術素養,為以后全面素質的擴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對于小學低齡學生的美術教學過程,更應探索方法讓學生在藝術的長河中自由探索、大膽嘗試,從而獲得相應的美術知識和技能。
第一,讓孩子愉快地畫、大膽地畫
對于低齡兒童畫不要過于要求造型的準確性。往往觀畫者總會圍繞著“像不像”的觀念來欣賞孩子們的畫,其實這樣成人化的審美要求是不適宜的。兒童是用自己最稚拙的畫筆表現出真實的感受,對于初次接觸繪畫的低齡兒童來說,對造型只要讓孩子盡力去完成即可,用心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真實、大膽的表現出來才最重要。如果強化造型“像不像”、“準不準”,這樣的要求會讓孩子產生畏懼感,甚至是厭惡感,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畫的不好、自卑等心理自覺中,從而失去了對這一藝術門類的興趣。作為老師要懂得欣賞孩子的畫,用我們的慧眼在孩子的畫中找尋閃亮點,或許是他獨特的個性,或者是富于感染力的色彩,多角度的評價并給予鼓勵。
第二,開闊視野激發想象
在教學中根據課程的需要,創設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作熱情,教學中配合音樂、視頻、圖片、文字的運用,讓學生在多方位的感受中激發想象,愉快的繪畫 。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搜集資料的習慣,培養學生用語言來表達出繪畫的藝術感受和理解,全面的提高藝術素養。如一年級《童話城堡》一課,上課開始時,通過白雪公主的故事,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伴隨這樣的情境我為孩子們設計一個與故事相符的作業目標,那就是為白雪公主設計一個堅固而美麗的城堡。帶著這樣的目標我帶領孩子們開始了一次世界各地的城堡之旅,利用多媒體向孩子們展示了一幅幅形態各異,不同風格的城堡建筑,在那里有的城堡是用磚砌的,有的是用木質材料的,有的是幻想中美麗的城堡。接著用低年級孩子們熟悉的圖形,由個別學生上臺為我們試著組合成城堡的樣子,進而鍛煉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下一步的繪畫進行了較好的情境鋪墊和模擬實踐,使學生在一種良性的感受中學習,實踐。在評價中,同學們展現了一幅幅精彩的畫面,并且你一言我一語興味盎然地暢所欲言,在相互欣賞評價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全談了出來,我也看到了他們一個個快樂的眼神。 課后,我想這樣的教學情境與氛圍一定會讓孩子們難忘的,他們對熟悉的童話故事也有了主動的思考可以進行自己創意的繪編。
第三,探索有創意的主題實踐活動
結合課程,讓學生通過自身真實的感受來全面的體驗藝術活動,通過觸摸,戶外體驗感受,小組合作探索實踐的全方位來感受。在上《大樹的故事》這節課時,課前我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自然,大樹的理解觀察都應該是模糊的,泛泛的,不如指導大樹高,樹葉是綠色的等等簡單的認識,這樣的認識又會有多么貧乏的故事內容呢?所以我有個大膽的想法,學校的操場邊有一圈繁茂的槐樹,不如組織學生到操場先觀察樹,這樣的體會應該更真實,直觀。于是,一上課我便組織本班學生們排好隊,在老師的帶領下,環繞著操場的大樹,一一觀察,這時,就聽到了孩子們好奇,有趣的聲音,甚至有的發出了“哇哦”的聲音,因為發現了樹上的蟲子。在老師的引導下一起了解了樹的外形,樹紋,樹葉,對比發現它們有著不同的紋路,不同的形狀,不一樣的色彩。在不同與室內的外部自然環境中,使學生更加深了對大樹真實的印象,觀察的同時老師給他們講的大樹生長過程,和有趣的自然科學知識,也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激發了想象。通過這種形式的主題實踐活動使孩子們有了對自然和真實生活的感受,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學生關于大樹故事的無限聯想。所以,課后我感到像這樣有特點的教學內容應該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教學過程,才能更好的符合孩子的心理并且讓他們易于接受,使孩子懂得應該遵循觀察的客觀事實。
第四,培養觀察能力
深入觀察與了解生活,目的都是為了收集創作的素材。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事物的感性認識不夠豐富。所以必須細心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開始,細心觀察生活,觀察事物。善于發現有意思的內容,新奇有趣的事物,學會觀察。往往我們認為觀察就是看看而已,有一個詞語這樣形容一種觀察方式就是“熟視無睹”。其意思就是看慣了的東西,如果是漫不經心的,也像沒看見一樣,在腦子里沒有印象,沒有記憶,所以要學生學會觀察,就要引導他們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看,去分析,去留心和記憶,回想生活中的事物或其中的過程、細節,繪畫創作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在繪畫活動中,我們應該引導兒童從物體的特征、形狀、顏色、比例及空間關系,動作,表情等方面去觀察。觀察時遵循從較簡單的事物著手,逐漸進入復雜的事物,由一般的觀察進入細微的局部觀察的規律。 由于低齡兒童對于觀察僅僅取決于自己的興趣,或著是沒有目的東看西看,不知道該注意哪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通過問題來引導孩子逐步有方向、有目標的去觀察,漸漸地養成畫前先看的習慣。在上二年級的《刷牙》一課時,導入部分,我讓孩子回憶自己刷牙時的情境,同學在臺下紛紛做出了有趣的表情,于是我抓住這個興趣點讓一部分孩子上臺表演,而此時,老師的引導很重要,通過表演要讓孩子們看什么?在這之前老師要給出明確的提示,觀察他們的動作,表情,和刷牙方法等細節。圍繞著這樣的教學重點,運用對比,再談談自己有什么有趣新奇的觀察發現,為進一步的作畫打下了客觀觀察的基礎,使孩子們在畫畫時也能一邊想著,一邊畫著,做到心中有數,逐漸的養成會觀察的繪畫習慣。
孩子們在低齡時期所接受的美術素養,為其以后所形成的審美觀有著重要的影響。美育中對觀察力,創造力,造型能力及人文關懷的培養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們,為其以后將要形成的完整的人格與個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繪畫大師畢加索曾經說過:“我花費了很多年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像孩子那樣畫畫,我畢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的作品畫成兒童畫般的純真。”我想,大師追求的“兒童畫般的純真”正是兒童畫中真摯、樸實、夸張的美,是那一份童言無忌的“大膽”,是可貴的童心。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正是由單純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通過美術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提高、健全孩子人生中這一黃金時期的藝術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保護好、引導好孩子們這顆稚嫩的心靈,使良性美術素養在這一階段埋下種子,為他們日后成為人格健全,情操高尚、全面發展的人開出更加絢爛美好的花朵。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