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審計期刊投稿發表了企業內部控制質量,企業的內部控制可以很好的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國內很多學者針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樂廣泛的研究,論文進行了理論研究成果的回顧,并分析了審計委員會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
關鍵詞:審計期刊投稿,企業內部質量控制
一、前言
內部控制通常被認為可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保護投資者利益。我國財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制定并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明確指出:內部控制的目的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隨后頒布的相關配套指引則明確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財務報告等都屬于企業內部控制的范圍。但是近年來,隨著三鹿、中航油、南方航空等企業內控失敗事件的曝光,引發了資本市場廣大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擔憂。
內部控制是由企業全體員工負責執行的,目的在于合理保證企業的經營合法合規及財務報告信息完整可靠,其能否有效發揮作用與企業的內部治理聯系密切。參考美國的做法,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負責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審查,并對內控的實施及自我評價情況進行監督、協調內部控制審計等。也就是說,審計委員會作為公司治理結構中監督內部控制運行的專門機構,理論上來說應該可以提高內部控制的質量。審計委員會制度在我國已經經過十余年的實踐與發展,絕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經設立了審計委員會。在國外,審計委員會也已被實務界及理論界證實是一種有效的上司公司治理機制。但是,有研究指出,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及安撫媒體、傳遞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等信號。因而,在中國獨特的經濟運行背景下,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設立起來的審計委員會是否能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內部控制質量這個問題十分值得進行探討。對此,國內學者已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結論存在爭議。
二、理論研究成果回顧
楊忠蓮和楊振慧(2006)指出公司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可以減少財務報表重述的發生,即審計委員會能一定程度地幫助改善財務報告的質量。宋紹清和張瑤(2008)發現,設立審計委員會可以增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張先治和戴文濤(2010)使用問卷調查,發現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對企業內部控制有積極的影響。宋文閣和榮華旭(2012)發現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有利于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證明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所做規定的合理性。董卉娜和朱志雄(2012)發現,審計委員會設立時間、規模和獨立性等特征對內部控制質量有正面影響。劉焱和姚海鑫(2014)指出,專業的審計委員會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學者認為審計委員會并沒有發揮對內部控制的監督作用。其中,程曉陵和王懷明(2008)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能提高公司績效,但對財務報告質量和公司對法律法規遵循影響不明顯。洪劍峭和方軍雄(2009)實證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沒有發揮提高會計盈余質量的作用,并指出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的設計尚不完善。鄢志娟等(2012)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發現審計委員會的功能不完善會造成公司財務報告的違規。陳漢文和王韋程(2014)則發現審計委員會在內部控制質量改善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從以上研究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質量影響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審計委員會作為治理結構中監督內部控制運行的專項機構,其對內部控制的治理效果并未得到學術界的一致認同,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審計委員會并未發揮改善內部控制的作用,沒有達到監管機構制定審計委員會制度的初衷。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這樣一個理論上可行,在美國可行的一個制度在中國企業的治理效果打了折扣?
三、審計委員會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一)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不強
審計委員會在履行對內部控制運行的監督和評價等工作時,其成員必須具備很強的獨立性,才能夠客觀、公正地行使其職權。因此,獨立性是審計委員會有效發揮其在內部控制方面職能的重要保障。但是現實情況是,由于我國制度安排及企業本身特有的原因,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我國上市公司中“一股獨大”的現象比較普遍、董事長和總經理的職位也往往重合,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具有絕對的權威。審計委員會作為董事會下設的一個專門委員會,其成員由大股東或董事會提名和任命,也就是說實際上是大股東進行選定的,他們與大股東及公司高管有著密切的利益聯系,對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產生消極影響,無法代表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另外,董事會負責內控控制的建立和運行,當其維護大股東的利益時,其下設審計委員會的成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獨立性就會受到損害,往往會被迫放松對內部控制的監督。最后,《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五十二條規定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應占多數,而不是全部,使得上市公司出于機會主義的動機而盡量降低審計委員會成員中獨立董事的比例,且有部分上市公司并未達到要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
(二)審計委員會履職情況有待改善
審計委員會的履職能力是保證其順利完成其對內部控制監督與評價等相關工作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專業能力、履職時間及獲取信息能力。由于審計委員會的主要工作職責之一就是審核管理者是否依據適用的會計準則來編制財務報告,以提供完整可靠的財務信息。因此,其工作與公司的會計、審計工作關系聯系緊密。對于專業能力來說,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只規定了審計委員會中至少應有一名獨立董事是會計專業人士,而對其他專業人士沒有做任何規定。但是對于審計委員會來說,其職責還包括對內部控制其他方面的監督評價,成員僅僅擁有財務、會計知識是不夠的,且現實中部分上市公司僅限于達到監管機構的要求甚至并沒有財務專家,審計委員會成員的專業性還有待提高。而就履職時間來說,充足的時間是審計委員會成員適當履行其對內部控制監督職能的最基本前提,但是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一般都兼職于多個企業,缺乏適當履職的時間,使得他們無法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面了解并發表有意義的建議,損害了其履職能力。對于獲取信息能力來說,董事長和總經理常常兩職合一,是內部控制制度執行者,可能會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拒絕向審計委員會提供內部控制運行的關鍵信息,阻礙審計委員會履行職責。最后,激勵約束機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委員會成員的履職積極性。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僅領取固定的津貼,且缺乏對其履職情況的考評機制,這對其履職的積極性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四、改善審計委員會對內部控制治理效果的建議
(一)提高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審計委員會有效履行其職責,提高內部控制質量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為了提高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監管機構及上市公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為了避免使審計委員會成為公司大股東跟管理層維護自身利益的一個制度工具,必須在相關制度安排上改變對審計委員會成員的聘任規定,徹底改變企業實際控制人對審計委員會成員任用與解聘的絕對權力。對此,可以嘗試由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及相關中小股東共同推薦審計委員會成員的相關人選,在股東大會上盡量采取累積投票制的方式進行選聘,使得選聘出來的審計委員會成員并不僅僅代表大股東及管理層的利益,而是成為真正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的代表。其次,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所占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因此監管機構可以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在制度上強制規定審計委員會成員中獨立董事的比例必須達到100%,否則,能真正獨立于公司及相關管理者的審計委員會成員過少就會影響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導致審計委員會無法公正、嚴格地監督內部控制的運行,履職效果沒有達到制度設計的初衷。
(二)提高審計委員會成員履職能力及積極性
履職能力是保證審計委員會成員能順利完成對內部控制監督等相關工作的重要保證,上市公司及監管機構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監管機構應該在制度上明確規定審計委員會成員應該具有的哪些專業知識及其對具體專業知識、背景的評判標準,并要求審計委員會成員的專業背景不僅是財會背景,還應該具備與所任職企業所在行業相關的經營管理知識;同時規定上市公司在適當時間披露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構成及履職情況,完善外部公眾及監管機構對審計委員會構成情況的監督。其次,監管機構應該明確規定獨立董事最多能夠兼職的企業數量,如規定每個獨立董事兼職的公司不能超過3個,以此來保證其具有充足的履職時間,使審計委員會成員能夠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發表有價值的建議。最后,完善對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激勵約束機制,可以在制度層面上建立起透明的獨立董事激勵考核制度,并使其與個人聲譽掛鉤。具體做法就是上市公司履行對審計委員會成員履職情況信息披露的責任,相關監管機構對審計委員會成員的履職情況定期進行評價并予以公布,以此作為上市公司在選聘審計委員會成員時的主要參考標準之一,鼓勵審計委員會成員認真、積極履職。(作者單位:廣西大學)
推薦期刊:《審計與經濟研究》刊登有關審計、會計、財務管理、宏觀經濟、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理論性文章,為廣大審計、經濟理論和實務工作者提供豐富及時的學術研究動態和信息。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